2025年6月26日至7月10日,安徽工業大學學生張華仙在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婦幼保健院門診大廳參與志愿服務。期間,其身著志愿者馬甲,為就診人群提供就診引導及就醫流程講解等服務,參與社會服務實踐。
安徽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生張華仙首次進入以婦、產、兒科為主的婦幼保健院開展志愿服務,初期面臨環境陌生感。志愿服務初始環節為就診指引,但不同就診人群提出“掛號機位置”“專家號掛號流程”“產前檢查流程”等多樣問題時,其初期應對存在困難。
張華仙表示“專業知識并非自身優勢,溝通、耐心及問題解決方法可快速應用”。其接受醫院布局、自助機操作、就診流程、人文關懷應對等志愿服務培訓后,通過觀察、向醫護人員請教、與其他志愿者交流等方式,逐步獨立完成就診指引、自助設備協助操作等服務,為患者及家屬提供幫助。
面對首日服務時“患者同時詢問3個科室位置”的慌亂,張華仙當晚復盤整理出 “空間記憶法”策略:手繪門診大廳“十字坐標圖”自行記憶。次日服務時,她能在1分鐘內完成“定位科室→規劃路線→安撫情緒”全流程,甚至預判患者疑問(如“檢驗科早餐禁忌”)提前準備話術,單日服務滿意度顯著提高。
志愿服務過程中,張華仙運用相關專業能力,憑借邏輯思維與記憶力掌握就診流程邏輯,提升引導分流效率,回應“排隊區域”“后續流程”等常見問題。其為孕產婦、兒童、老年群體提供服務時,開展攙扶、引導、流程講解等工作。服務后患者表達感謝,志愿者在服務中積累實踐體驗。
服務的意義,往往在一件件小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實踐中,她努力學習并發揮非專業軟技能:依靠一定的邏輯思維和不錯的記憶力,快速掌握了就診流程的邏輯,更高效地引導分流,成為解決“在哪排隊?”“下一步去哪?”這類高頻問題的“活地圖”。努力展現應有的細致耐心與責任心,用心去服務孕產婦、孩童和老人等群體,不怕麻煩,主動攙扶、引導、反復說明,努力成為患者信賴的依靠。當他們露出感激的微笑時,一種溫暖的充實感填滿了志愿者的心。
同時,張華仙運用數字化技能,通過手機應用及小程序,協助老年患者、外地就診者完成線上預約、報告查詢等操作,助力優化就醫流程操作體驗。
為期約三周的志愿服務實踐中,張華仙在三方面有所積累。
1. 社會認知層面:接觸醫療服務一線工作場景,了解孕產婦、兒童就醫需求等社會議題,形成對醫療服務領域及社會需求的認知,強化社會責任感與人文關懷認知;
2. 綜合能力層面:在服務壓力下,鍛煉溝通、應急處置、團隊協作、問題解決等能力,積累溝通技巧;
3. 自我認知層面:作為在校學生,在服務中踐行愛心、耐心、責任感等品質,認知到此類品質在社會服務中的價值。
張華仙表示“雖無法直接參與醫療救治,但通過減少患者就醫環節耗時、緩解焦慮情緒等服務,獲得服務價值感”。
此次東陽市婦幼保健院導醫志愿服務實踐,為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社會服務提供新場景,探索專業教育與公益服務、社會需求銜接路徑。該實踐呈現大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的實踐表現,為學生后續參與社會服務提供經驗參考。(通訊員張華仙)
圖為志愿者張華仙與她所幫助患者拿取報告的機器。張華仙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