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暑假的列車載著煙臺大學巾幗齊魯實踐隊駛向沂南,我們心里裝著一個疑問:抗戰時期的沂蒙后方女性,究竟是怎樣用“平凡”書寫“偉大”的?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在沂南縣的漢墓博物館、紅嫂家鄉旅游區、紅嫂紀念館里尋找答案,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她們的生活,在與當地百姓的交流中傾聽她們的故事。在實踐中,我們不僅解開了疑問,更在紅土大地上讀懂了“沂蒙紅嫂”這四個字背后,屬于女性的“平凡力量”。
踏進紅嫂家鄉旅游區的那一刻,青石板路兩側的土坯房仿佛把我們拉回了抗戰年代。在明德英故居的小院里,我們換上灰布褂子,跟著當地向導,追尋當年她們的故事。走進紅嫂家鄉旅游區的露天劇場時,暮色正悄悄漫過土坯房的屋頂。隨著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幾名穿著灰布軍裝的“八路軍戰士”走進場中,對著臺下圍坐的“大娘們”沉聲說:“前線缺糧,鄉親們能不能幫著湊些糧食?”一場還原當年“湊糧故事”的實景節目,就這樣把我們拉進了那段烽火歲月。
舞臺上,幾位大娘圍著木桌坐下,手里的針線還沒放下,就急著商量起來。張大娘攥著布巾說:“我家還有兩袋玉米,明天一早就磨成面送來!”李大娘也點頭:“我家存的紅薯干能湊出一筐!”只有角落里的王大娘低著頭不說話,手指反復絞著衣角。“你咋不說話?”有人問她,王大娘眼眶一紅:“三個娃都送前線了,家里早就沒存糧了,就剩點野菜糊糊……”話音剛落,其他大娘都沉默了——誰都知道,沒了糧食,王大娘接下來的日子該有多難。
“妹子,聽姐說!”張大娘走過去拉住她的手,娃在前線拼命,咱在后方不能讓他們餓肚子!我家多勻你半袋玉米,你再湊湊,總能擠出點。李大娘也附和:“對!我家紅薯干分你一半,咱們湊湊就夠了!”在眾人的勸說下,王大娘慢慢抬起頭,抹了把眼淚:“好!我這就回去把藏在灶臺下的半袋谷子找出來,就算我家娃不在跟前,我也得幫著湊糧!”當她顫巍巍地把“糧食”放在桌上時,臺下的我們忽然沒了聲音——沒有驚天動地的口號,只有樸素的“娃在前線,咱得幫”,卻比任何話語都更戳人心。
節目結束后,一陣悠揚又略帶悲壯的歌聲響起。“沂蒙的水呀清又清,紅嫂的情呀比海深……”幾位穿著粗布衣裳的演員走上臺,歌聲里滿是對歲月的追憶:“縫件軍裝針針密,湊袋糧食顆顆真……”簡單的歌詞,配上演員們眼中的淚光,把當年的艱難與赤誠唱得淋漓盡致。有隊員悄悄抹了眼淚,我也攥緊了手心——原來紅嫂們的“湊糧”,不是數字里的“多少斤”,而是從自己的口糧里“擠”,從孩子的飯碗里“勻”,是把“小我”全拋開的勇氣。
后來走到紅嫂紀念館,看到展柜里當年湊糧用的布口袋,口袋上還留著補丁,我們突然想起剛才的節目:那些舞臺上的“湊糧”,其實就是無數紅嫂的真實日常。她們不是天生勇敢,只是在“自家難”和“國家難”前,選擇了把后者扛在肩上。這場實景演繹,讓我們不再是“看故事的人”,而是仿佛站在了當年的木桌旁,真切摸到了紅嫂們的赤誠與堅韌。
這次沂南實踐,讓我們跳出了“課本里的歷史”,真正走進了“紅嫂的世界”。我們發現,抗戰時期的沂蒙后方女性,其實都是“平凡人”——她們是母親、是妻子、是女兒,會累、會怕、會思念家人,但她們卻在國家危難時,把“小我”放在一邊,用最樸素的行動,做著最偉大的事。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不僅要記錄她們的故事,更要學習她們的“平凡偉大”,在學習中、在生活里,用自己的“微光”,續寫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奉獻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