舷窗外,云海翻涌如浪;機艙內,青春理想與航空強國夢激蕩生輝。有這樣一群東華青年,搭乘C919客機從上海到成都天賦,在萬米高空共同開啟一場別開生面的思政大課。
“大飛機事業一定要辦好!”這是2022年9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C919大型客機項目團隊代表時的殷切囑托。在國產大飛機C919安全運營兩周年之際,機械工程學院結合師生社會實踐與教師國情研修師生19人赴成都共同開展行走的新型工業化思政課,通過專業實踐、校友探訪、文化創意、科普傳播等形式,體悟航空工業發展歷程,講好“讓中國的大飛機翱翔藍天”的中國式現代化故事。
課堂如何連一線?東華學子多場域丈量大國重器
“把國產大飛機搞上去”是全體航空人的使命與追求。7月1日,一架國產C919客機化身“移動思政課堂”,載著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實踐團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航空研學之旅。由機械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楊蓉、專職黨務干部黃璐、團委書記王曉暉、“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青年教師代表帶隊的師生實踐團19人,以“云端思政+實地研學+校友對話”的立體實踐模式,先后走訪中國商飛四川分公司、成都航空、中電科航電、商飛軟件、中國航發成發、成飛工業等“國之重器”企業,打造了貫穿“空中到地面""理論到實踐”的多場域、一線式、多角度思政研學模式。
氣流顛簸時的平穩操控,讓成員們直觀感受到國產大飛機的硬實力。航班抵達后,機組人員講述2024年11月交付的“最年輕C919”是如何從圖紙躍入蒼穹,從武漢——上海的首航到如今的穩健載客,彰顯的是“自主可控”的底氣。“希望大家深耕專業,為中國航空事業的騰飛貢獻青春力量”機長鏗鏘有力的話語深深烙刻在每位成員心上。這堂特別的云端思政課,已將航空報國的種子悄然播撒進青春土壤。

(執飛c919的東方航空MU9287機組成員與實踐團合照)
實踐團通過參觀企業文化展廳、體驗C919全真模擬訓練艙,切身感受國產大飛機從圖紙到藍天的奮斗歷程。“航空工業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續奮斗。”中國航發成都發動機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何濱以33年從業經歷勉勵學子。當思政課走出教室,當專業知識對接產業一線,教育就實現了最生動的抵達。通過“沉浸式體驗-互動式研討-反思性實踐”的三階培養,學子們不僅觸摸到航空工業的發展脈搏,更在行走中完成了從專業認知到使命認同的升華。實踐團成員、23級本科生馮美婷說到,“正是無數平凡勞動者‘擇一事終一生’的堅守,才鑄就了民族騰飛的基石。這次實踐帶給我的精神洗禮,定是成長路上寶貴的財富。”
重器何以鑄長空?校企協同共破"卡脖子"難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發展新質生產力宏偉藍圖,明確提出“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等創新”。以碳纖維復合材料為代表的新材料技術,正是激活航空航天領域新動能的關鍵前沿。實踐團依托東華大學在紡織機械領域的學科優勢,針對航空航天領域對高性能復合材料的迫切需求展開專項調研。
在現代飛行器發展中,復合材料應用是衡量技術水平和性能的關鍵標準。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能實現輕量化、高性能,提升有效載荷與續航能力,其結構件是推動空天領域發展的重要資源。然而,飛行器結構件輕量化設計、復材制造技術與裝備仍面臨諸多挑戰,亟需突破“形狀-材料-工藝-制造”協同優化難題。“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青年教師代表李麒陽,帶領實踐團碩博士聯合企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聚焦碳纖維復合材料三維編織技術及裝備研發,為飛行器結構件輕量化提供了先進技術支撐。
實踐團指導老師李麒陽表示,“從被技術封鎖到實現突破,每一次技術突破都彰顯著航空人的堅守。這更加堅定了我們攻克難題的決心。”未來,團隊將繼續深化校企合作,推動復合材料在空天領域的創新應用,為國產大飛機事業提供更強有力的青年智慧。

(實踐團在成飛航空主題教育基地合影)
誰寫就航空新篇?青春接力賡續報國初心
實踐團持續開展校友訪談,講好校友故事,在航天事業蓬勃發展的征程中,也少不了東華學子的身影——2024屆東華校友、中國航發成都發動機有限公司工程中心工藝師任毅分享他的成長故事,強調:“扎實的專業基礎和持續的創新熱情是投身航空事業的關鍵”;2018屆東華校友、商飛軟件有限公司信息化事業部部門主管余崇貴與企業共成長,他談到:“‘四個長期’的意義正是需要一代又一代像我們一樣的青年以對于這份事業的深切熱愛和堅定信仰去書寫”;2024屆東華校友、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復材工藝工程師劉東杭勉勵同學們:“隨著碳纖維復合材料在航空領域的應用,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東華學弟學弟投身航空報告的事業當中”。

(在商飛軟件校友向實踐團講述企業發展歷程)
依托前期實踐成果,實踐團進一步深化航空科普體系建設。實踐團充分發揮機械思維與藝術創意的融合優勢,用工業精度與設計溫度為航空夢注腳。制作C919主題科普視頻、航空研學地圖、漫說思政微視頻等文創成果。在松江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青春逐夢大飛機——小小設計師”科普活動中,這些文創產品成功激發了孩子們的航空熱情——通過繪畫、折紙、拼裝模型等互動形式,小朋友們親身體驗航空科技的魅力,感受中國民航的跨越式發展。從車間到課堂,從研發一線到社區科普,實踐團以思政引領創新,以文創激活科普。未來,校企攜手打造的系列思政大課,將繼續為國產大飛機事業注入青春智慧,讓報國初心在知行合一中薪火相傳。

(實踐團在松江區新時代文明中心開展航空科普課堂)

(實踐團設計航空研學地圖)
一直以來,機械工程學院深入貫徹落實貫通式實踐育人體系建設,以國產大飛機與航空工業發展為核心選題,持續深化與中國商飛及航空產業鏈伙伴的戰略合作,構建起“產學研用”一體化的育人生態。自2023年創新打造"翱翔"品牌思政實踐課堂以來,學院通過“實景課堂+崗位實踐+文化共創”的立體化模式,推動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深度對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實景育人、崗位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體系。
在實踐中,學院堅持多維探索:組織師生重走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路線,在中國商飛總裝車間設立"沉浸式"教學點,將飛機裝配現場轉化為最生動的思政課堂;創新推出“實景崗位”實踐模式,讓學生參與航空文創設計、科普志愿服務等真實項目,實現從認知實習到崗位實踐的無縫銜接;聚焦碳纖維輕量化技術在大飛機供應鏈的應用,開展產學研落地調研,讓學子們在攻克“卡脖子”技術的前沿陣地書寫論文;通過深度訪談20余位行業校友與一線工程師,以影像、研學地圖、漫畫等形式留存奮斗記憶;注重大中小一體化,師生共同開發的航空主題文創作品,通過“開學第一課”“社區科普講堂”等渠道持續傳播航空文化,以專業學習之“生動”促實踐環節之“主動”,將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口號落實落地落細為具體“行動”。

(實踐團以生動漫畫繪制“漫”說思政系列微課)
“要有雄心壯志,世界科技巔峰我們都要奮勇攀登。”習近平總書記鼓勵科技工作者們的話語仍在耳目。從黃浦江畔到蓉城航空集群,實踐團成員把論文寫在祖國航空事業藍天上,將汗水灑在“卡脖子”技術攻堅前沿,在“航空強國”精神感召下,凝聚校企智慧與青春力量的“碳纖之翼”,助力國產大飛機翱翔藍天,在這條貫通課堂與蒼穹的育人之路上,東華學子正以專業之“精”成就報國之“誠”,用持續行動詮釋著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

(實踐團與學校云連線分享實踐經歷)
攝影:周夢淇、黃鋅蓉
物料設計:劉宇凡、李志杰、薛博遠、王露瑤
撰稿人:吳向宇、馮美婷、王曉暉、董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