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沂蒙山區,蟬鳴伴著微風掠過青石板路,也掀開了一段關于“她力量”的塵封記憶。作為煙臺大學巾幗齊魯實踐隊的一員,這個夏天,我們帶著“探尋抗戰時期沂蒙后方女性力量”的課題,走進沂南縣的紅土大地。從漢墓博物館的千年文脈中溯源齊魯女性的堅韌底色,到紅嫂家鄉旅游區、紅嫂紀念館的沉浸式體驗里觸摸抗戰女性的滾燙初心,再到與當地百姓的促膝長談中打撈鮮活故事,這場實踐不僅是一次學術調研,更是一場與“沂蒙紅嫂”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
實踐的第一站,我們來到沂南縣漢墓博物館。起初,我們以為這里的漢代遺存與“抗戰女性”課題關聯不大,卻在一幅幅畫像石中讀出了意外的收獲。在“紡織勞作”畫像石前,講解員指著畫面中端坐織機的女子說:“漢代沂蒙地區的紡織業發達,女性不僅承擔著家庭勞作,更通過手工業支撐著地方經濟,這種‘以柔弱肩膀擔起生計’的特質,其實是沂蒙女性的千年基因。在博物館的展區,我們還看到了漢代女性操持農事、撫育子女的畫像,那些生動的畫面讓我們意識到,沂蒙大地孕育的不僅是厚重的歷史,更有一種深植于女性血脈中的“堅韌力量”,而這種力量,正是抗戰時期紅嫂們挺身而出的精神源頭。
如果說漢墓博物館讓我們找到了“精神源頭”,那么紅嫂家鄉旅游區和紅嫂紀念館的沉浸式體驗,則讓我們真正“走進”了抗戰時期沂蒙女性的生活。我們走進黨建他們的住所,指尖劃過幾十年前她們所存在的證據,這一時刻仿若時空交融,她們就在我們身邊。
隨后,我們體驗了“紡線織布”:坐在老舊的織布機前,手指要同時控制經線和緯線,腳下還要踩著踏板配合,剛織了幾厘米,線就斷了好幾次。當地向導大娘笑著說:“當年她們白天紡線織布做軍裝,晚上還要縫布鞋,一晚上能做兩三雙,你們這點活兒,在她們眼里就是‘毛毛雨’。”在紅嫂紀念館,我們看到了王換于大娘創辦“戰時托兒所”時用過的物品,但已然褪色,邊緣被磨得光滑,講解員說:“當年30多個孩子在這兒長大,王大娘自己的孫子卻因為照顧傷員沒時間管,最后夭折了。”聽到這里,隊員們都沉默了:那些我們以為“遙遠的故事”,其實是紅嫂們用骨肉分離、日夜操勞換來的“歲月靜好”。
實踐中最讓我們觸動的,是與當地百姓的訪談。在紅嫂家鄉旅游區附近的村,我們有幸見到了一位沂蒙紅嫂后代,她的婆婆曾是當年的參與救助抗戰戰士成員之一。據她回憶,我婆婆當年白天組織婦女做軍鞋,晚上就帶著大家去田里種糧。現在村里的年輕人都知道紅嫂的故事,每年清明都會去紀念館獻花,這就夠了,不能忘了她們的好。”
離開沂南那天,我們站在紅嫂紀念館前的廣場上,望著“紅嫂精神永放光芒”的雕塑,忽然明白:我們研究的不是“過去的故事”,而是一群女性用生命書寫的“精神坐標”。她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用紡車、針線、土灶、搖籃,在抗戰后方筑起了一道“鋼鐵長城”,在即使貧瘠的土地頁能開出最絢麗的花。作為新時代的齊魯學子,我們不僅要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更要把“紅嫂精神”里的“堅韌、奉獻、擔當”融入青春,讓“她力量”在新時代傳承,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