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賡續紅色血脈,2025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赤跡尋蹤”實踐調研團分赴全國多處紅色教育基地,通過實地探訪、史料研學和專題調研等形式,系統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深刻體悟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華東篇章:江淮烽火與閩地星芒
7月下旬,安徽分隊于合肥蜀山烈士陵園莊重瞻仰。蒼松翠柏間,隊員緩步穿越烈士墓區,在陳延年、陳喬年墓前凝視“革命者光明磊落”銘文并鞠躬致敬;陳列館內,土地革命至渡江戰役的史料遺物,系統呈現江淮英烈的忠誠信仰。同期,福建分隊深入閩西革命腹地:大田縣博物館中,謝武鄉農民協會印章與紅軍借谷證,見證黨群生死相托的誓言,館長鄭艷菲親自解讀到:“印章承載‘為人民謀幸福’的承諾”;古田會議會址與中央紅色交通線教育基地,則銘刻“絕命后衛師”的蘇區精神與組織智慧。


中原脊梁:工運覺醒與齊魯戰歌
8月初,河南分隊探訪鄭州二七紀念館。罷工現場復原模型與歷史照片,再現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為自由而戰”的吶喊,林祥謙、施洋等先烈的鮮血鑄就“二七精神”豐碑。山東分隊兵分兩路:淄博革命歷史紀念館內,抗日武裝文獻、帶血馬袋追溯膠東軍民浴血歲月,1988年黨代會文獻凸顯改革開拓魄力;山東省博物館《山河永固》特展,借戰士未寄家書、支前獨輪車等330件文物,詮釋晉冀魯豫根據地生產自救、文化抗戰的堅韌實踐。


華北燈塔:西柏坡啟航與國際豐碑
8月1日,河北分隊奔赴石家莊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內,毛澤東舊居、七屆二中全會會址及軍委作戰室,回溯“三大戰役”運籌帷幄;紀念館中鄧小平題寫的紀念碑與五大書記銅像,昭示“新中國從這里走來”的歷史抉擇。同期,隊員于華北軍區烈士陵園擔任志愿講解員,重點闡釋白求恩事跡:其設計的“盧溝橋”野戰醫療馱具能夠半小時展開手術臺、承載百次手術物資,彰顯國際主義戰士的智慧,印證“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高度。



紅色遺跡無聲,精神長河奔涌。此次跨越華東、中原、華北三大區域的探訪,系統串聯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與改革開放的精神圖譜。每一件文物都是歷史的信使,提醒我們和平源于犧牲,興盛始于奮斗,“赤跡尋蹤”實踐調研團將以此次實踐為基,持續挖掘紅色基因時代價值,為民族復興征程注入青春動能。
圖|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赤跡尋蹤”實踐調研團
文|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赤跡尋蹤”實踐調研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