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護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導青年學子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根脈、助力文化振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文化興羌・儺秀寧強” 實踐團依托大學生 “三下鄉” 平臺,于7月12日至7月15日赴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開展 “文化興鄉·語言通途:羌儺與羌繡IDP賦能寧強ip” 主題社會實踐活動,活動聚焦探尋羌繡技藝、深挖民族記憶、體悟儺戲內涵、助力非遺傳承等諸多方面。
探尋羌繡千年技藝,夯實非遺傳承根基
實踐團前往寧強縣羌繡非遺文化產業園。隊員們通過觀摩繡品、絲線和針法,深入了解各種傳統技藝,解讀圖案中蘊含的自然敬畏與遷徙記憶。與產業園負責人座談時,他們詳細了解到羌繡傳承面臨純手工耗時漫長、創新力不足等現實困境,同時也關注到產業園開發實用文創產品、擁抱電商的創新嘗試。隊員們還親手體驗基礎針法,切身感受傳承不易,并現場整理資料、構思產業發展建議,為后續助力傳承打下基礎。
深挖羌族文化根脈,激活文明傳承動能
實踐團走進寧強縣羌族文化博物館,系統梳理羌族歷史與文化特質。在儺戲面具館,他們被震撼于木質面具的造型,解析其背后“萬物有靈”的古老信仰符號;在織繡展區,細察服飾紋樣所映射的古羌人自然觀與天文觀,驚嘆于“挑花反織”技法創造的浮雕效果;在碉樓復原區,探究碉房建筑蘊含的抗震、防鼠等生存智慧及“人神共生”哲學。實踐團通過拍攝“我講羌族文化”系列視頻,系統記錄并助力保存與傳播這些文化密碼。
體悟儺戲文化內涵,助力傳統活態傳承
實踐團奔赴寧強縣漢江源景區,親歷陜南儺戲的“人神對話”。在漢江源的山林間,他們觀看表演者身著彩衣、戴木質面具,通過“禹步”化身“神使”,并在儀式后回歸凡人,感受儀式中自然與信仰的深刻連接;目睹“上刀山”“過刀橋”等驚險絕技,體悟其中承載的虔誠與文化密碼。通過與傳承人交流,他們了解到表演者老齡化、年輕人鮮少接續的嚴峻傳承現狀。隊員們現場記錄儺戲核心儀式動作與傳承人口述資料,分析瓶頸,為后續保護方案提供一手素材。
借力 AI 技術賦能,拓寬文化傳播路徑
為破解儺戲“口耳相傳難還原”的傳承困境,并讓羌繡的絢爛生命力觸達更多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文化興羌·儺秀寧強”團隊運用AI技術進行了創新探索:讓羌繡“動”起來,通過動態演繹(如振翅的鳥、欲飛的鳳),生動展現其色彩層次與文化內涵;讓儺戲“活”起來,不僅梳理歷史、記錄傳承,更創新性以儺戲面具的第一人稱視角,沉浸式講述其從木坯到神器的誕生歷程,使千年儺韻更可感可觸。我們用科技為非遺注入新活力,在守根煥彩中助力文化傳承。
實踐團以青年行動激活羌族非遺的時代生命力,用專業所長為寧強縣文化傳承注入新動能,更在與非遺傳承人的互動中厚植文化自信。未來,實踐團將持續關注寧強縣羌族文化的發展,以實際行動推動民族文脈賡續,讓青春力量在文化守護中綻放光彩。
通訊員 劉晨陽 鄭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