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暖稚心,模啟童智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加強科學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精神,帶著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思想啟發,四川師范大學川star數模啟智宣講團隊于2025年7月14日至18日,走進成都市青羊區西御河街道升平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和祠堂街社區居民委員會,聚焦小學段學生的數學建模啟蒙教育,分組開展結合手工體驗的“新數行·蓉城”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晨光啟智·模型的萌芽之旅
基于我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強調的培養小學生的建模意識和建模思維,在西御河街道升平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實踐團隊為當地低年級(1-3年級)學生精心設計每日學習主題,將數學概念融入趣味手工,在動手實踐中悄然播種模型意識。 教學課程包含分類、對稱、等值、方位、結構五種模型,從“特征大冒險”到“小小商店長”,從“形狀魔術師”到“小小探險家”,最后以“紙船大力士”收官,每一節課都像一場魔法秀,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化作孩子們指尖躍動的色彩與形狀。
在“貨幣模型小集市”中,孩子們用彩紙折出熱帶魚、蝴蝶和手表,再通過“買賣”理解等價交換。一個二年級小朋友舉著自制的“五元手表”認真推銷時,眼里閃著光:“老師,我的手表能換兩個硬幣嗎?”那一刻,“數學模型”在他們心中落地生根——貨幣不僅是數字,更是價值的橋梁。 而在“對稱圖形”課堂上,孩子們撕折彩紙、補全對稱圖案,驚呼“原來數學可以這么美!”他們的藏寶圖里“向左走、向上走”的方位邏輯,紙船承重實驗中“雙層底更穩”的推理……這些稚嫩卻充滿邏輯的思考,正是模型意識的鮮活萌芽。
午后研思·建模的初探之門
根據當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數學建模這一核心素養被納入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目標,實踐團隊在祠堂街社區居民委員會,圍繞社區常見的停車無序問題,通過積木模擬停車位規劃,帶領當地高年級(4-6年級)學生體驗完整的數學建模過程,初步領略優化思想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之美,從而提升他們的數學應用意識。 當數學建模遇上趣味手工,抽象知識便有了生動模樣。在數學建模啟蒙課程中,實踐團通過 “七巧板拼搭”“繩子測周長” 等互動游戲,讓孩子們在動手間理解“數學建模就是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從社區停車難、綠化采光等身邊事切入,孩子們在思維導圖上寫寫畫畫,將生活問題拆解成 “空間大小”“角度距離” 等數學元素,學會用數學眼光打量世界,真切感受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結。 為幫助孩子們掌握數學建模技能,學會用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實踐團開設了趣味建模實踐課程。該課程以真實社區的規劃難題為優化模型實操案例——“33.5m×15.5m 的空地該怎么停車能保證數量最多?”。從明確建模目標入手,引導孩子們思考 “停車最多” 之外的行車順暢度需求,再帶領他們收集并記錄關鍵數據。 隊員們蹲在課桌旁,利用積木模擬停車規劃草圖,耐心細致地引導孩子們對比平行、垂直、斜列三種布局的停車效率。“垂直停這樣擺,能多塞兩輛車!”“但斜著停開門會不會撞到旁邊的車?”熱烈的討論中,孩子們通過反復挪動積木、創造性地融合三種布局,設計出既停得多又走得順的最優方案。
同時,團隊面向參與的孩子們開展了直觀生動的可視化方案探索活動,清晰展示比例繪圖如何呈現最優方案,現場演示 SPSS、Matlab、Python 等工具的基礎操作,并分享智能立體車庫等前沿技術的案例。通過這些通俗演示和互動講解,點燃孩子們對數學優化、科技應用的好奇心。 課程結束后,孩子們在紙上寫下“心目中的模型是什么”時,有的畫出了對稱的兔子,有的寫下會用特征進行分類,有的用箭頭標出停車位的排列……這些充滿想象力的表達,正是數學思維迸發的最好見證。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隊依據學情進行分組教學,通過結合手工體驗,帶領孩子們初步形成了建模意識和建模思維。未來,團隊將繼續用數學智慧點亮孩子們的求知之路,讓模型意識在心中生根發芽。四川師范大學川star數模啟智宣講團隊負責人王姣月表示,數模啟智,探索永不止步,團隊與孩子們共同開啟的學習之旅,故事才剛剛開始。
實踐總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