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以數字化促進教育均衡”,倡導高校發揮技術優勢破解區域教育資源失衡問題,將“教育數字化”列為支撐國家創新體系的八大核心任務之一。在此戰略指引下,西安交通大學依托工科技術積淀與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區”共建經驗,正式啟動“情系少年·云端追夢”線上支教項目。項目以“一根網線、一方屏幕”為紐帶,通過構建云端教育共同體,有效破解地域屏障對教育公平的制約。支教團隊依托智能教學工具開展個性化輔導,使因材施教理念在云端場景中規模化落地,助力縮小城鄉教育質量差距。為教育數字化戰略在基層的深化實施提供可持續范式。
云端共同體:破壁地域屏障
支教06隊的志愿者們沿著網線把課堂同時送進甘肅、陜西、福建、廣東、安徽、河北等省市,各種智能教學工具讓六省孩子與志愿者們同屏問答,與此同時跨省共享課件也實現一鍵直達。由此屏幕取代山路,地域屏障在云端悄然消融。
志愿者唐子璇將騰訊會議的屏幕共享和PDF文檔的批注功能相結合。在試卷中講解單詞,模擬課堂筆記,讓學生印象更加深刻。
從黃土高坡到嶺南水鄉,“一根網線”正把各地的孩子與最優質的青春力量緊緊聯系在一起;地域不再是屏障,而成為多元教育智慧交匯的“新大陸”。
多元化教學:精準助力成長
支教06隊輔導科目覆蓋高中英語,初中語文、英語、數學、物理,小學語文、數學等多學科科目。志愿者依據各省教材差異與學生個性特點因材施教,靈活調整授課內容與節奏,兼顧基礎夯實與能力提升;課堂講練結合,課后分層跟進,通過云端助力不同地域、不同學段學生的成長。
志愿者周詩怡給一位小升初的孩子輔導語文科目,針對他小學基礎不牢固的問題,結合期末考試中的薄弱點,給他講述了關于常見句子類型,閱讀理解等方面的知識,課后布置緊扣上課內容的課后作業。在授課中也是引入了一些初中的知識點,為他的初中語文學習進行鋪墊;志愿者王端瑤在輔導初中數學中的二次方程時,首先系統梳理二次方程核心知識點:從求根公式的推導到判別式的三種情形判定,結合教材例題示范根與系數關系的應用。隨后發放基礎練習題并及時立即針對錯誤點進行圖示強化,通過變式訓練深化理解。
教育最美的回響,是聽見思維破土的聲音。當山川阻隔化作云端共振,當個性差異轉為成長動力——這場跨越經緯的相遇,正為每顆年輕的心靈鐫刻獨一無二的生命刻度。
溝通零距離:共筑家校連心橋
支教06隊把家長視為“云端合伙人”。志愿者會及時與家長進行線上溝通,簡明匯報學情、統一階段目標;微信保持日常暢通,家長隨時提問、志愿者即時答疑。建立雙向反饋機制確保信息同步,家校合力在屏幕內外持續延伸,共同托舉學生穩步成長。
當家長成為教育合伙人,當每條微信都傳遞著信任的回響——這支跨越山海的成長協奏曲,因雙向奔赴而格外鏗鏘。屏幕內外,托舉未來的力量正在連線兩端持續生長。
支教不僅是把公式和單詞送過屏幕,更是一場心與心的靠近。從“一根網線”到“一方屏幕”,支教06隊用智能教學工具搭建“云上教室”,用多元課程與個性輔導把差異變成梯度,用家校互通把關心落實到實處。屏幕替代了山路,數據替代了距離。支教06隊青年以屏幕為犁,在數字原野上耕耘出教育的春天:破壁地域屏障的云端共同體、精準滴灌的多元教學策略、家校共育的連心橋,正將國家教育數字化的宏圖,轉化為萬千鄉土少年筆尖生長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