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心得:文物與樓閣,照見傳承的光
馬王堆:觸摸歷史的溫度
踏入湖南博物院馬王堆展廳,像是闖進了西漢的月光。素紗襌衣懸在展柜里,薄得能把時光戳出洞來——2000多年前的織女,得有多精巧的手,才能把蠶絲捻成這樣的夢?T形帛畫往上看是天界,往下是地府,中間擠著人間,古人把對生死的困惑、對天地的猜想,全潑墨在這幅畫上,顏料都干了,故事還鮮活。
漆器上的云紋轉(zhuǎn)著圈兒,轉(zhuǎn)進西漢貴族的宴席;簡牘上的文字皺巴巴的,卻把“養(yǎng)生”“治家”的智慧傳了兩千年。我們拍素紗襌衣的紋路,畫帛畫的構(gòu)圖,想把這些碎片拼成完整的西漢。原來歷史不是課本里的鉛字,是素紗擦過皮膚的輕癢,是帛畫色彩烙在視網(wǎng)膜的滾燙。
黃鶴樓:接住詩詞的重量
黃鶴樓的風(fēng),帶著李白的酒氣、崔顥的嘆息。踩上木質(zhì)樓梯,每一步都在和古人“共振”——他們也是這樣登樓,看長江水卷著落日,把鄉(xiāng)愁和別緒潑在詩里。站在頂層望出去,對岸的樓群和千年前的帆影重疊,突然懂了“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的空茫,原來樓閣是個筐,裝著文人的情、凡人的夢,裝著朝代更迭里沒被吹散的氣。
看不同朝代的黃鶴樓模型,燒了建、建了燒,像個打不倒的文化符號。我們讀詩、查資料,把詩句和樓閣的骨血對上號,發(fā)現(xiàn)黃鶴樓早不是一座樓,是中國人刻在骨子里的“傳承癮”——不管遭多少難,總有人要把文化的火種續(xù)上,讓后來人能在詩里找著回家的路。
傳承:當(dāng)青年撞見古老
從馬王堆的棺木到黃鶴樓的飛檐,一路走下來,像是被歷史喂了顆糖,甜里帶著沉甸甸的責(zé)任。那些文物、那些詩句,不是擺在玻璃罩里的死物,是活的——活在素紗襌衣教我們的“精益求精”里,活在黃鶴樓屢毀屢建的“韌性”里。
我們拍照片、做檔案、讀詩詞,想把這些活的東西傳給更多人。原來傳承不是復(fù)古,是和古人握個手,接著他們的勁兒,用我們的方式講新的故事。馬王堆的漆盤該映著現(xiàn)代人的目光,黃鶴樓的詩該落進年輕人的耳機,讓歷史的光,照亮我們往前走的路。這一趟,不是我們“傳承”了文化,是文化接住了我們,教我們怎么帶著根往前走。
編輯:陳靜 楊繡君 楊露 楊子琪
實踐總結(ji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