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桂林柚罐的文化內涵與價值,學習并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廣西師范大學“柚見非遺”實踐團隊于2025年7月15日深入桂林柘漓產業基地開展實地調研。團隊成員通過走訪柚罐工坊、訪談交流、田野調查等方式,共同探尋這一匠心獨運的“指尖藝術”的當代價值,深度挖掘鄉村文化內涵,為文化非遺柚罐傳承賦能,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力量。
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團隊成員深入柚罐工坊,近距離觀摩了柚罐制作的整體流程,并與工坊的一線工人們展開交流訪談,了解柚罐制作的要點以及產業鏈當前的發展現狀。工作人員介紹,柚罐選用生長6至7個月的陽朔沙田柚,這種未成熟的柚子果皮薄、含糖量低且質地致密,做出來的柚罐耐貯藏且抗霉變。從柚子變為柚罐需要經過十余道工序,從選果、揉果、定型到曬制,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圖為柚罐工坊晾曬的柚罐 羅慧琴攝
在工坊實地考察期間,實踐團隊系統觀摩了柚罐制作的關鍵收口工序。匠人首先在塑造成型的罐體內壁均勻涂抹防粘層,隨后將罐口邊緣回折約一指寬形成基礎輪廓。為保障收口精度,工人操作時向罐腔填充棉布條維持罐型穩定,運用特制工具沿罐口周圍向內施壓。令團隊成員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工人交替使用了五件不同規格的收口器反復調試,直到罐口形成自然流暢的收束曲線。多次反復調試收口,強化柚罐密封性能,還把控了柚罐的造型美感,其嚴謹態度體現出傳統匠人對品質的追求。

圖為柚罐工坊工人在制作柚罐 羅慧琴攝
受柚罐制作時間長、成本高、技藝要求嚴苛等因素影響,柚罐難以實現機械化量產,柚罐目前主要作為文旅伴手禮出售。場館負責人表示:“如何讓這項非遺技藝‘活’起來,同時帶動地方經濟,也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針對負責人的困擾,團隊成員各抒己見;阼侠飚a業基地集餐飲、旅游、娛樂、非遺文化、產品生產于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結合基地周圍高校眾多的實際情況,團隊成員建議:基地可與當地政府聯合舉辦非遺主題音樂節、文化馬拉松等,利用文旅活動引流,吸引周邊以及外地游客;可結合農事勞動開發菜園研學種植采摘、柚罐制作短期教學課程等沉浸式項目。這既能激發非遺產業的潛能,又能讓年輕一代切身感受勞動的價值。
團隊成員走訪了在柚罐工坊工作的當地村民,了解村民關于柚罐的傳承意愿、經濟影響和個人參與情況等。村民們紛紛表示,柚罐工坊為他們提供了工作機會,還傳承了非遺技藝,他們多了一條穩定增收的渠道。

圖為團隊成員與柚罐工坊工人交談 羅慧琴攝
經過此次實踐,團隊成員深入柘漓產業基地調研,通過真聽真看真感受,近距離感受了非遺柚罐的困境,以及鄉村產業發展的現狀;谡{研發現,“柚見非遺”實踐團將持續推進后續工作,計劃向當地政府建言獻策,探索將非遺工坊與鄉村研學資源聯動,助力傳統非遺的可持續發展。
圖為“柚見非遺”實踐團在基地合影 賈靈羽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