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無錫段,千年水流不息,滋養著獨特的工商血脈。作為大運河全線唯一歷史上穿城而過的城市,無錫的“龜背殼”形古運河,不僅是地理坐標,更是近代民族工商業的重要搖籃。江南大學商學院“運河織金”實踐團此行,旨在觸摸這條水脈跳動的工商脈搏,探尋其穿越時空的生命力。
溯源尋蹤:史料里的工商密碼 實踐團首先叩開了歷史研究的大門。無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江南大學歷史研究院副院長劉大禹教授為成員們廓清脈絡:“無錫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這是它區別于其他運河城市的核心特質。”劉大禹教授以“運河穿城”這一獨特地理優勢為鑰,解讀無錫的工商基因:當蘇杭借運河發展消費時,無錫已依托水道構建起工業體系,棉花、面粉的流轉催生了近代工商業版圖。
在孫冶方基金會無錫辦事處理事張建清老師的引導下,泛黃的清代“錫豐堆棧單”訴說著糧商憑倉單貸款的金融智慧,厚重的1948年《無錫工商大集》名錄冊承載著往昔的繁榮。這些歷史的碎片,在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里匯聚成清晰的脈絡。成員們駐足于榮氏家族的經營賬本前,凝視業勤紗廠遺留的老式紡織機器,細閱近代糧行與運河碼頭關聯的運輸單據,歷史的厚重感與張建清老師分享的檔案細節交織,無聲地傳遞著運河賦予的“敢闖敢試”精神。從古代的“物流+金融”雛形到近代的機器轟鳴,運河饋贈無錫的,遠不止運輸之便。
煥新脈動:實踐中的運河新生 歷史的基因,正在當下的無錫續寫新篇。實踐團走進扎根無錫的本土企業雙歡電氣。企業負責人坦言,從創業初期依托運河降低物流成本,到如今布局全國市場,“便利交通催生的開拓意識”早已融入企業發展的血脈。運河帶來的不僅是地理優勢,更是一種面向更廣闊天地的視野。
與無錫市城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的座談,則聚焦于“讓運河文化‘活’起來”的實踐。城投負責人以備受年輕人追捧的古運河夜游項目為例:“我們將榮氏家族舊址、業勤紗廠、儲業公所等承載工商記憶的文保點串聯成線,通過燈光藝術和沉浸式講解,生動還原‘實業救國’的歷史畫卷。”這條融入工商記憶的夜游線路,已成為活化利用文化遺產、連接當代消費的典范,讓塵封的歷史在流光溢彩中煥發新生。
青年傳聲:運河故事的跨界對話 實踐團成員還積極扮演文化橋梁的角色。在與“錦繡江蘇”項目外國友人的互動中,成員們化身講解員,用青年視角講述米倉因運河聚糧的往事,漢白玉長廊隨文旅煥彩的新貌,儲業公所借創新續寫的故事。這些根植于運河工商文化的無錫記憶,在輕松活潑的跨國交流中流淌,如同運河水本身,承載著城市的工業精神,向世界傳遞中國運河千年商脈的獨特魅力。
從故紙堆中的商業智慧到現代企業的開拓實踐,從沉睡文保點到煥新文旅線,江南大學商學院“運河織金”實踐團的無錫之行,是一次對運河工商文脈的深度溯源,更是一場“理論認知”與“在地實踐”的生動對話。成員們在史料中觸摸智慧,在企業里感受傳承,在文旅場景中見證新生,深刻體悟到運河與無錫這座城市共生共榮的深厚底蘊與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