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清晨,隊員錢晨站在新四軍太湖游擊隊紀念館前,墻面"聽黨指揮、堅定信念"的鐵軍精神標語在晨光中格外醒目。展廳內,1944年55名游擊隊員被300余日偽軍圍困20天的史料讓他駐足良久——通過場景復原和影像資料,當年戰士們以蘆葦為盾、以湖水為屏障,靠麥餅和蘆葦根充饑的場景歷歷在目。"這支磨得發亮的梭鏢邊緣還有搏斗痕跡,像能看到戰士們近身拼殺的身影。"而旁邊一封被水洇過的家書里,"趕跑豺狼再回家"的字跡雖模糊卻透著堅定。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游擊隊員們的樂觀:他們用彈殼做哨子,在沼澤中唱革命歌曲,"這種在絕境中迸發的生命力,完全來自對民族解放的信仰。

紀念館外的太湖蘆葦蕩隨風搖曳。時間相隔,八十多年前,這里的漁民冒死送情報、藏口糧支援戰士。參觀時恰逢少先隊員參觀團和黨員團建隊伍,三代人在展廳投影儀前共同學習的畫面,或許就是紅色傳承的接力。
不同年齡層的目光交匯在同一段歷史上,這種共鳴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與此同時,在本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隊員王依祎正穿著志愿者馬甲為參觀者講解。警官宣講環節成了意外的學習契機。"有位老警官講革命先輩如何嚴守紀律,比如即使受傷也絕不暴露組織,這讓我對'忠誠'有了新理解。"王依祎把這些案例融入講解,還鼓勵參觀者用漫畫、文字記錄感悟。這些作品比任何總結都更能說明,紅色故事真正走進了心里。
分散在各地的星辰守望者隊員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與歷史對話。
常熟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隊員邱莉瑩正被"蘆蕩火種"的故事打動。400多幅歷史圖片和革命文物中,抗戰時期的武器、生活用品讓歷史變得可觸可感。"郭建光、阿慶嫂原型的事跡,把'軍民團結'從課本概念變成了具體畫面。"她在蘆葦蕩景區觀看實景劇《蘆蕩烽火》時,聲光電還原的"夜襲敵營"場景讓她仿佛置身1939年的陽澄湖畔,新四軍以蘆葦為盾、木船為馬的智慧,完全是在絕境中拼出來的。陽澄湖畔的蘆葦,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精神的雕塑師。
南京博物院的民國館里,隊員竺雨樂正對著一個舊郵筒出神。郵筒旁的展柜里,那封寫著“兒投身革命,為的是讓更多人能吃飽穿暖”的家書,信紙邊緣有八道清晰的折痕。講解員說,戰士把信揣在胸口,每次摸一下就折一次,直到犧牲都沒寄出去,那一刻仿佛能感受到那封信曾承載的溫度。紅色教育不是生硬的灌輸,而是一場心靈的喚醒,不是口號的呼喊,而是腳踏實地的踐行
東臺張謇紀念館里,隊員周樂凝視著"父教育而母實業"的題字。展柜中張謇穿過的補丁長衫、親筆批改的學生作業,讓"實業救國"不再是抽象概念。"他把辦學所得全部投入再發展,自己卻過著簡樸生活。"最讓周樂觸動的是張謇晚年的話:"我一生所經營者,皆為救國。"這句話讓她明白:"紅色精神不止在戰場上,在實業、教育的堅守中同樣閃耀。"
揚州烈士陵園的松柏間,揚州革命烈士陵園的蒼松翠柏間,24級國貿專業的朱梅平在烈士墓區緩緩行走。近千名烈士中,28歲犧牲的江上青讓她尤為動容——他創辦的《皖東北日報》上犀利的抗日文章,展現著文人的錚錚鐵骨。“拼將瘦骨埋鋒鏑”的詩句刻在石墻上,風吹過的時候,仿佛能聽到筆尖劃過紙張的聲音。
湛江菉塘革命烈士陵園,隊員謝珍秀正在擦拭墓碑。80多歲老黨員指著民居墻上的彈痕,講述村民掩護游擊隊員的故事。陳列館里的破舊棉衣、生銹土槍,訴說著物資匱乏年代的堅守。讓她感慨的是當地"同心會""姐妹會"等群眾組織,革命能堅持下來,根本在于黨組織始終扎根群眾。菉塘的紅色故事將永遠提醒我們:不忘來路,才能走好前路。我們要帶著對先烈的緬懷與敬意,以更堅定的信念、更務實的行動,傳承革命精神。

臺兒莊大戰遺址前,隊員單敏正在給青少年講著"揣著家書沖鋒的士兵"。她特意避開宏大敘事,專講平凡人的選擇。當有的孩子拿起手機拍下遺址的彈痕,在本子上記錄那些具體的人名。這些細微的舉動,比任何表態都更能說明,那些具體的故事正在被他們接納記住。當大家盯著銹跡斑斑的大刀殘片看時,她說:“這些卷刃和缺口比任何語言都更能說明勝利。”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內,隊員成思遠被317級臺階中的"17級"設計吸引——這是為紀念韋崗首捷特意設置的。"16歲小號手的銅像前,總有參觀者駐足。"他聽說紀念碑前放鞭炮會傳來軍號聲,"這不是奇觀,是歷史在提醒我們:只要主動傾聽,先烈的精神就永遠鮮活。
盡管8名同學的實踐地點不同、方式各異,但在他們的筆下,"堅守""擔當""傳承"等詞語反復出現。他們從故事中領悟,也在傳承著故事。正如邱莉瑩同學在沙家浜領悟到的“蘆葦雖柔,聚成蕩就能藏兵;星火雖微,連成片就能燎原。”星辰守望者小隊的成員們多地實踐的共鳴,實現了不同坐標上的精神接力。
這些分散在各地的實踐,如同散落在中華大地上的星火。當青年學子們帶著各自的感悟回到校園,這些星火便匯聚成火炬——正如星辰守望者隊在實踐總結中共同寫下的:"不同的紅色地標,同樣的精神洗禮;各異的實踐故事,一致的青春誓言。我們終將帶著這份力量,在各自的賽道上續寫紅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