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大愛,靜水深流。”為宣傳弱勢群體,讓大眾更好地了解特殊兒童群體,推動實現盡早干預與回歸正常生活的目標,8月3日至9日,“人生三部曲”社會實踐團走進濟南市魯智特殊兒童服務中心,通過開展深入調研、陪伴課堂、趣味活動等方式,近距離感受特殊兒童的學習日常,理解服務中心的教學理念,以實際行動傳遞關懷與尊重。
探秘教學模式:三類班級構筑成長支持網
在中心老師的帶領下,實踐團成員實地了解了特殊兒童的教育服務體系。服務中心老師詳細介紹,中心的三大核心班級各有側重:暑期班以鞏固能力為重點,知識學習與能力訓練相結合;銜接班聚焦學齡前后的過渡,模擬普通課堂環境培養獨立學習習慣,為融入常規學校筑牢基礎;全日班則為需要長期照護的兒童提供系統化訓練,內容涵蓋日常起居、基礎溝通等,助力其提升生活自理能力。課程設置上,除語言康復、感統訓練等核心課程外,還融入藝術療愈、手工制作等特色內容,通過個性化教育方案,幫助特殊兒童改善功能障礙,最終更好地融入家庭與社會。實踐團成員認真聆聽講解,對特殊兒童教育的專業性與溫度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課堂陪伴同行:以行動傳遞關懷與尊重
實踐團成員走進課堂,與孩子們共同參與活動,在互動中傳遞對弱勢群體的關注與尊重。在暑期班的課堂中,成員們和孩子們一同學習,感受暑期班孩子們是怎樣鞏固學習的;在銜接班的模擬課堂里,實踐團成員協助老師進行默寫練習或者課程學習,體會特殊兒童為融入常規教育所做的努力;全日班的生活技能課上,成員們陪伴孩子學習整理儀容、基本事物認知,直觀感受到系統化訓練對提升生活能力的意義。
走出課堂實踐:社會融合活動錘煉適應能力
為促進特殊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實踐團與中心教師攜手,帶領銜接班兒童開展了大明湖社會融合活動。活動全程模擬真實生活場景:從步行至公交站點學習識別公交線路及候車禮儀,到乘坐公交車時實踐團成員示范投幣流程并引導兒童主動向司機問好,再到進入景區后在藕神祠、孫墨佛父子書畫館等點位通過實物觀察、簡單講解豐富文化認知,孩子們在一步步實踐中得到了全面鍛煉。活動中特別設置的消費體驗環節令人印象深刻——在蜜雪冰城門店,孩子們在輔助下獨立完成點單、付款流程,語言表達能力較活動前有明顯突破。中心老師表示,此類活動有效提升了服務中心兒童的環境適應與社交溝通能力,為他們融入社會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動手實踐課堂:紫薯山藥糕制作培養綜合素養
技能培養方面,實踐團聯合中心開展了紫薯山藥糕制作活動,以“認知—操作—分享”為主線層層推進。活動前期,中心教師完成食材預處理,并詳細講解紫薯、山藥的顏色、質地等特征;實踐團成員協助老師引導孩子們通過觸摸對比,建立對食材的感性認知。制作環節中,孩子們獨立完成壓泥、塑形、脫模等步驟,實踐團成員則負責安全提示與秩序維護,每位小朋友都積極嘗試使用模具成型,手部精細動作得到有效鍛煉。活動尾聲,孩子們將親手制作的糕點裝入禮盒帶回家,形成“勞動—分享”的完整體驗,紀律意識也在過程中顯著增強。

趣味實驗互動:沉浸式體驗特殊群體感知世界
實踐團還帶來了一系列趣味實驗,讓在場成員與孩子們共同體驗特殊群體的感知世界。“氣味盲盒挑戰”中,大家閉眼僅憑嗅覺辨別白醋、酒精等溶液氣味,切身感受盲人群體依賴非視覺感官認知世界的狀態;“色彩觀察”環節里,通過觀察pH試紙的顏色變化,類比聽覺障礙群體高度依賴視覺信息感知環境的特殊性;“聽聲辨反應”則讓參與者閉眼傾聽水、氣泡水及化學反應產生的聲響,模擬盲人群體依靠聽覺判斷環境的日常。這些以化學實驗為媒介的感官受限體驗,不僅充滿互動趣味,更讓大家在親身體驗中理解特殊群體的生存挑戰,深化了對包容與尊重的認知。
活動最后,實踐團將小博士幼兒園孩子們準備的賀卡分發給服務中心的小朋友們,一張張賀卡傳遞著純真的情誼,也悄然消弭了普通兒童與特殊兒童之間的距離,讓心與心緊緊相連。
這些行動不僅為服務中心的孩子們帶來了歡樂,更讓實踐團深刻理解到:宣傳弱勢群體的意義,在于打破認知隔閡——通過近距離接觸,讓更多人看到特殊兒童的真實需求與成長潛力;在于喚醒社會共情,讓“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理念深入人心;更在于凝聚行動力量,推動形成理解、接納、支持弱勢群體的社會氛圍,讓每一個生命都能獲得平等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