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土木建筑學院青村調色盤實踐團跨越千里來到重慶合川這片兼具田園氣息與紅色記憶的土地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田間地頭扎深根:以汗水澆灌鄉村振興之花 在水培番茄種植大棚,團隊成員一邊向技術人員了解水培技術的原理與優勢,一邊動手參與番茄采摘、分果。隊員李想發現,農戶在分揀時完全憑肉眼估算,效率低且誤差大,便連夜用CAD繪制出簡易分級標尺,使分揀速度提高了近40%,農戶們笑著說:“大學生的腦子就是好用,解決了我們幾年的難題!”
在愛媛橙種植園,得知園主近期忙于修剪枝葉卻人手不足,團隊成員主動請纓加入勞作。大家在技術員的指導下,學習識別病弱枝、交叉枝,手握修枝剪小心翼翼地操作,經過兩天的集中勞作,完成了近百棵果樹修剪。
紅色土地踐初心:以行動守護歷史記憶 合川的紅色故事,刻在釣魚城的城磚上。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大家參觀了釣魚臺、護國寺、忠義祠等遺址,了解南宋軍民在此抗擊蒙古大軍的悲壯歷史。
在退休軍人秦炳南的家中,隊員們聆聽抗戰英雄的故事:1951年,18歲的他瞞著家人報名參軍,在朝鮮戰場上擔任通信兵,冒著槍林彈雨穿梭于陣地之間,多次圓滿完成通信任務。“那時候條件苦啊,零下幾十度,腳凍得沒知覺,也要咬牙往前沖,因為身后就是祖國。”老人的話語樸實而堅定,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千鈞。
隊員們幫老人把軍功章、舊軍裝等老物件一一拍照存檔,制作成“紅色傳家寶”電子相冊,存在U盤里交給老人的孫子。
秦炳南為隊員講解抗美援朝事跡
情系社區支教宣講 播撒知識與愛國種子 合川區久長街街道的暑期托管班里,青村調色盤團隊的支教活動充實而溫暖。每日上午九點,隊員們便開始輔導孩子們的暑假作業。
課間十分鐘,隊員們用手偶演繹王二小的勇敢,講述雷鋒雨中送大娘的善舉,還結合合川本地的釣魚城歷史,告訴孩子們“保衛家鄉的人都是英雄”。
美育課堂充滿創造力。孩子們用木棍搭建橋梁,從簡單的“獨木橋”到復雜的“拱橋”,在試錯中明白“團結協作才穩固”;橡皮泥捏出的鐮刀錘頭黨徽,讓紅色符號變得可觸可感。
隊員教小朋友制作旗幟 (攝影:鄒宜伶)
10天的實踐轉瞬即逝,隊員們用雙手的溫度觸摸鄉村的脈搏,用腳步的深度丈量歷史的厚度,用知識的廣度拓寬孩童的視野。他們的實踐證明,當青年真正沉下心、俯下身,哪怕只是修一根水管、剪一枝果樹、講一個故事,都能在時代的畫布上,添上屬于青春的亮色。而這片土地上留下的痕跡,終將成為他們人生中最珍貴的勛章。
團隊大合影 (攝影: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