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鄉土沃土,探尋教育新徑——“耘知PBL鄉土行”團隊調研縉云鄉村學校項目化學習實踐
鄭茂利方鵬鳴/文朱奕青/圖
隨著鄉村教育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項目化學習作為賦能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教學模式,正逐步走進鄉村校園。近日,麗水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耘知PBL鄉土行”鄉村小學項目化學習調研團隊,專程奔赴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高新區小學,開展了一場深度扎根的調研活動,旨在摸清項目化學習在鄉土教育場景中的真實落地情況,為鄉村教育創新發展提供鮮活參考。
為確保調研順利開展,團隊成員在實踐訪談正式啟動前做了充分的前期準備。他們查閱了大量關于項目化學習的理論資料和實踐案例,精心設計調研問卷與訪談提綱,并提前與當地鄉村學校取得聯系。抵達縉云后,團隊第一時間與高新區小學呂建明校長展開深入對話,全面掌握該校項目化學習的整體推進現狀與實際困境,為后續調研的精準發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調研期間,團隊主要通過與學校老師面對面訪談的方式,與不同教齡、不同學科的教師深入交流,詳細了解他們對項目化學習的認知、教學方法以及在實施過程中的感受和反饋。
訪談結果顯示,縉云鄉村學校已開展多樣化的項目化學習探索。湖川小學的“農場勞動”項目中,學生通過種植、收獲、加工番薯,不僅提升了動手能力,更在成本計算、用途開發等環節鍛煉了思維能力;圍繞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節氣繪制圖畫、學唱童謠,讓學生充分領略古人智慧;立足當地文化資源的“蒲草文化”項目,使學生在走訪調研中加深了對鄉土文化的認同。
老師們普遍認為,項目化學習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參與主動性,學生從被動聽講轉變為主動探究,課堂氛圍更加活躍。但同時,他們也反映項目化學習在鄉村學校推進面臨信息設備不足、教學壓力大、教師對項目化學習了解不夠等挑戰。值得關注的是,老師們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巧妙地將節氣、農作物等鄉土元素融入項目設計,展現了教育的智慧。
此次實踐讓團隊清晰認識到,項目化學習在鄉村學校具有獨特價值,但其推廣仍需兼顧現實條件。據“耘知PBL鄉土行”團隊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團隊將持續關注縉云鄉村學校項目化學習的推進情況,整理此次調研所獲的實踐案例與問題反饋,形成詳細的調研報告,為相關教育部門和鄉村學校提供參考。同時,呼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鄉村學校的教育創新需求,為鄉村學校發展持續注入活力,助力項目化學習在鄉村學校更好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