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街巷探綠韻,青春聚力繪新篇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參與“攜手生態保護,探尋美麗中國的綠色發展”問卷調研,于我而言,既是一場探尋生態保護真實圖景的實踐之旅,也是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國情,培養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從設計問卷時對綠色發展議題的反復琢磨,到回收問卷后透過數據洞察大眾心聲,每一步都讓我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了更深刻的體悟,也讓我走出校園象牙塔,真切地感受社會發展脈搏,傾聽不同群體對生態保護的心聲與期盼。
隨著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綠色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我國對生態保護的重視程度也不斷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繼出臺,為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戰略指引和制度保障。從退耕還林、污染防治攻堅戰到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我國在生態保護領域的舉措不斷升級,綠色發展已成為經濟社會轉型的重要方向。在這樣的背景下,公眾對生態保護的認知如何?參與生態實踐的意愿與行為有何特點?綠色發展面臨哪些現實困境與支持需求?我們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調研,旨在全面呈現生態保護領域的公眾參與現狀,揭示美麗中國建設中的關鍵問題與推進路徑。
調研中,不同身份的受訪者,如同生態保護樂章里的多樣音符。在校學生對綠色知識的熱忱、在職工作者在忙碌中對環保的關注、退休人員分享生態變遷的感慨……大家對“兩山”政策的了解程度,從非常清楚到完全不了解分布,反映出政策傳播的梯度差異,也讓我意識到生態理念普及仍有漫長道路。根據我們回收的三千余份問卷數據顯示,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認可生態保護對生活的重要性,這表明綠色發展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從城市到鄉村,公眾對清新空氣、潔凈水源、優美環境的需求日益強烈,生態保護不再是遙遠的口號,而是成為大眾關注的民生議題。這種廣泛的社會共識,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群眾基礎,也催生了各類民間環保組織、生態志愿服務等參與形式,展現出公眾參與生態保護的多元可能。
社區調研時遇到的退休教師王阿姨,讓我對政策傳播與公眾參與有了具體認知。王阿姨說她平時主要通過電視新聞了解環保政策,像垃圾分類的具體規定,都是看地方臺的專題報道學會的。她的孫女則喜歡在短視頻平臺刷環保知識,還會把看到的節約水電小竅門分享給家人。王阿姨所在的社區每周都會在小廣場搞環保宣傳,鄰居們聚在一起聊聊天,就把最新的環保要求記住了。當問到對這些政策執行效果的看法,王阿姨笑著說:“小區里的垃圾桶分類越來越清楚,樓道里的燈也換成了聲控的,這都是實實在在的變化。但要說完全到位也不至于,比如有時候垃圾分類指導員不在,還是有人亂扔。”
王阿姨的話其實反映了很多受訪者的狀態。她會留意到家附近的小河里最近來了幾只水鳥,院子里的綠化也比去年多了不少,這些都是她能看到的生態好轉的跡象。平時她會把洗菜水留下來沖廁所,買菜時帶著布袋子,這些習慣已經堅持好幾年了。上個月社區組織植樹,她還帶著孫女一起去了,孩子現在看到地上有垃圾,會主動撿起來扔進垃圾桶。王阿姨說,社區的環保活動雖然規模不大,但參加幾次下來,大家的習慣確實在慢慢改變。她還挺關心小區旁邊要建的新能源充電站,覺得這是個好事,盼著能早點建成。
不過王阿姨也有困擾,她說有時候想參與環保活動,不知道哪里有合適的渠道,網上信息太多,分不清真假。而且有些環保知識太專業,像什么是碳達峰,她看了好幾遍還是不太明白。她還覺得自己年紀大了,能做的有限,有時候會想這么點小事到底有沒有用。和王阿姨一樣,不少受訪者都提到,要是能有更方便的參與途徑,有簡單易懂的環保知識講解,可能會更愿意參與進來。有人建議社區多組織些志愿活動,有人希望媒體多報道些普通人能看懂的環保案例,還有人覺得要是做好事能有些小獎勵,說不定能帶動更多人。王阿姨也說,她打算今年夏天教鄰居們用舊衣服做購物袋,也算為環保出份力。
從調研來看,政策信息傳播渠道多元:電視廣播的傳統陣地、社交媒體的新興場域、學校社區的線下滲透、親友間的人際傳遞,交織成信息時代的生態宣傳網絡。公眾對政策執行效果的評價從效果顯著到部分有效,既印證了實踐成果,也提示政策落地需更精準深入。問卷還勾勒出大眾與生態保護的情感聯結和行動軌跡:見證野生動物回歸、植被增加等生態改善;踐行節約水電、綠色出行等低碳行為;參與植樹、垃圾分類宣傳等志愿活動,展現出從意識到行動的轉變,也讓個體力量匯聚成合力成為可能。不少人關注生態修復、新能源發展,折射出對綠色未來的向往。
以王阿姨為代表的眾多受訪者的話也讓我意識到,綠色發展的推進仍面臨挑戰:環保知識不足、參與渠道不暢、個人力量感弱,部分地區設施不完善、宣傳不到位,制約了公眾積極性。這些困境提醒我們,綠色發展需解決實踐“最后一公里”問題。而公眾提出的社區多開展志愿活動、媒體加強案例宣傳、政府完善獎勵機制等建議,與少開私家車、節水節電、參與公益綠化的未來承諾,共同構成了從問題到行動的閉環。
此次實踐活動,從確定調研主題、設計問卷,到實地發放、數據整理,再到報告撰寫,每一個環節都在團隊協作中有序推進并順利完成。此次調研,讓我跳出書本理論,觸摸到生態保護的社會脈搏。我看到大眾對綠色發展的期待與困惑、行動與遲疑,也更深刻理解“綠色中國,你我共同守護”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全社會攜手攻克難題、持續奮進的偉大事業。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是林間破曉的晨曦,當以青春為炬,點燃綠色星火;以專業知識為筆,蘸取生態實踐的墨,在時代卷軸上勾勒可持續發展的藍圖:環境專業的學子可深耕污染治理技術,讓每一滴流水都清澈如鏡;經濟學科的青年能探索綠色產業模式,讓每一分發展都帶著草木的芬芳。我們要做生態理念的播火者,在社交媒體的廣場上點亮環保知識的燈塔,在校園社區的土壤里播撒綠色行動的種子;做實踐創新的拓荒人,于垃圾分類的細節中雕琢文明,在植樹造林的田壟上耕耘希望。
山間新綠是眾人澆灌的春色,拂面清風是萬千身影守護的詩意。每一次彎腰撿拾都是大地的勛章,每一度節能都是星辰的點綴,個體微光終將匯聚成照亮美麗中國的星河。讓我們以青春為槳、行動為帆,讓“兩山”理念扎根每寸土地,在生態長卷上續寫代代相傳的守護,共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恒樂章。
實踐總結推薦
- 參與綠色發展調研:洞察與成長
- 參與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政策展開的綠色發展調研,從設計問卷到分析數據,我對綠色發展理念、社會實踐及個人責任有了深
- 2025-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