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畫綠水青山 書寫金山銀山
無論是草原,是湖泊,是山脈,是田野,還是溪流,它們都以寬廣的懷抱、豐富的資源滋養著萬物的生長。老子曾經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存續和進步的依托,生態環境的變動直接左右著人類文明的起伏交替。我們需要真心地感恩地球這位慈母,播撒生態的種苗,始終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信念,達成文明與生態共舞,經濟同發展并肩。
生態文明的關鍵問題就是人與自然協調共進,要敬畏自然,依從和呵護自然,呵護自然就是呵護發展力。在人類進程中,曾經由于資源無序開發、自然過度索取、污染隨意放任等原因而導致的生態環境惡化,進而引發文明困境的教訓極為沉重。然而人們并未充分意識到問題的關鍵,他們肆意地過度捕撈,為了一時之利,蠻橫奪取不應屬于他們的資源,當人類自詡站在生物鏈的頂端,不斷地征服自然,改變自然的同時,違背了自然演變的法則。建設用地的蔓延,草原、湖泊、濕地在逐步縮減,冰川融化,物種滅絕加速,霧霾肆虐,澳洲山火,歐洲洪災,猴痘疫情等無一不在警醒著人類:最終必然遭受大自然的回擊。“禍患從一片綠洲消逝開啟,福社從一棵樹苗的生長啟航。”請銘記這些過錯,請銘記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這也從反面更為有力地證明了“生態榮則文明榮,生態損則文明損”的深刻哲理。
守護綠水青山,造就金山銀山
于是中國在謀求發展的進程中,重視了生態守護,為努力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不懈地奮進。從大興安嶺到南海之濱,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從荒漠變綠洲的阿克蘇林場到鹽堿地變糧倉的黃河三角洲;從東北虎回歸山林到朱鹮種群數量增加;科爾沁從“沙海茫茫”到“綠海茫茫”再到“生態宜居”,中國付出了諸多努力。在十九大上,習近平提出綠色發展理念。不斷地構建法律規范,對生態環境予以守護,優化能源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降低能源消耗,實現二氧化碳低排放,化解能源的供需沖突。國家全力扶持,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清潔,可持續發展能源再生。采用新型能源,建立了水電光伏園區,擴大了綠色建筑規模。在交通出行領域不斷地推進新能源應用,不斷地健全節能法律體系,制定《能源保護法》,呼吁全國民眾共同實現綠色生活,增強節能觀念,還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實現保護和修復。實現十四五規劃,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添磚加瓦。建立智能充電樁,促進碳排放降低。亞運會采用的太陽能火炬,水立方,雨水收集回用技術,有余熱還能夠循環利用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斷地借助科技力量,保護生態環境。
不負綠水青山,方得金山銀山
新時代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守好以下原則。一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的策略,像珍視心靈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呵護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自然生態美景永留世間,還自然以靜謐、和睦、秀美。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觀念,加速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架構、產業格局、生產模式、生活方式,給自然生態留出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三是優良生態環境是最普遍的民生福社,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整治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環境需求。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要統籌謀劃、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面、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五是用最嚴格規范最嚴密法治守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堅固的藩籬和不可逾越的紅線。六是共商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案,引領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人是自然之子,萬物之精靈,原本就與自然融為一體,應當學會和自然和諧相處。綠水青山是前行的根基,金山銀山是發展的方向,如果渴望擁有一個更為璀璨的未來我們都需要從此刻行動,從自身做起,攜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讓美麗中國成為實景,播撒生態的種苗,沐浴文明的光輝,始終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信念,達成文明與生態共舞,經濟同發展并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