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山對談,與青春同行 ——紅揚實踐隊“兩山”理念調研心得
與青山對談,與青春同行
——紅揚實踐隊“兩山”理念調研心得
當盛夏的蟬鳴與調研問卷的翻動聲交織,我看著反饋的數據信息,忽然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了超越課本的理解。在這個夏天,跟著紅揚實踐隊開展“綠色中國,你我共同守護”的調研,聽同齡人用真誠的話語講述他們的環保認知與實踐,我才真正觸摸到理論落地的溫度,也看清了青年在環保行動中的責任坐標。
調研初期,我們團隊用一周時間打磨問卷框架。我們想知道,同齡人眼里的“綠水青山”是什么模樣?他們心中的“金山銀山”又承載著怎樣的向往?帶著這樣的好奇,我們走到街頭,回收的四千多份問卷里,不僅代表著升高的數據,更有著每一個填寫者自己的體會。
訪談時,一位從未參與過環保活動的同學輕聲說:“我覺得環保是很重要的事,但總覺得自己做的都是小事,改變不了什么。”這句話讓我愣了很久。原來很多時候,阻礙我們行動的不是不認同,而是一種“微小無力感”。就像我們總覺得星星之火難以燎原,卻忘了每片星火都有自己的光芒,當無數微光匯聚,便能照亮前行的路。
但微光之外,行動壁壘觸目驚心。“想做卻不知如何有效做”是最突出的困境。更深層的矛盾在于“行動反饋缺失”。學生普遍認同“兩山”理念重要性,但僅有少部分參與過系統性環保實踐。“環保行動像‘隱形付出’,垃圾分類沒有效果反饋,植樹看不到長期收益,很難堅持。”這讓我頓悟,改善環境不僅要研究治理技術,更要設計“生態效益可視化”機制——就像給環保行動裝個“進度條”,讓每份努力都被看見。
調研收官時,我在宿舍里整理數據,窗外的梧桐葉在風中輕搖。這場調研給我的不僅是一份報告,更是專業認知的重構。從前覺得“兩山”理念是宏觀政策,如今發現它藏在每個大學生的垃圾桶里、購物袋中;從前專注于如何將處理技術更優化的思考,如今明白技術落地的前提,是讓更多人理解“為何治污”比“如何治污”更重要。
作為環境相關專業的學生,我忽然懂得了自己的責任。我們或許不能立刻改變世界,但可以做理念的傳播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讓更多人明白“綠水青山”的珍貴;可以做行動的示范者,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變成生活里的環保實踐;更可以做溫暖的陪伴者,用鼓勵和支持讓更多人在環保路上不孤單。就像環保從來不是一個人的戰斗,而是一群人的同行。
“綠水青山”的守護,需要我們用真誠去理解,用熱情去行動,用堅持去傳承。這場調研讓我明白,每個青年都是綠色中國的建設者,我們的每一份努力,都在為未來的青山綠水添磚加瓦。而我們與“兩山”理念的故事,才剛剛開始,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會帶著這份收獲,繼續在環保的路上堅定前行,讓青春在綠色的守護中綻放更美的光彩。
作者:李景怡 來源:社會調查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