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釀酒師開始“作畫”,賀蘭山下的美賀酒莊正以風土為顏料
在賀蘭山亙古的凝視下,一粒粒葡萄正經歷著從果實到玉液的蛻變。2025年夏,我們深入這片中國葡萄酒的明星產區,在美賀莊園完成了一次對“釀造匠心”的深度解碼。這不僅是一次課堂之外的實踐,更是一場顛覆認知的體驗:我們觸摸了詮釋風土的砂石土壤,品讀了橡木桶陳釀的時光密碼,最終在一杯澄澈的酒液中,嘗到了中國葡萄酒自信而醇厚的未來。
抵達美賀莊園時,賀蘭山如黛的輪廓橫亙天際,酒莊便坐落在山腳下的沖積扇地帶。腳下的砂石土壤顆粒分明,在盛夏的強光下泛著淺褐色的光澤,干燥的空氣里夾雜著葡萄藤與泥土的清新氣息。與傳統酒莊的復古風格不同,美賀莊園的建筑充滿現代主義質感:白色的主體建筑線條利落,墻面鑲嵌著大幅落地玻璃,將賀蘭山景與園內的雕塑群巧妙“框”入其中;酒莊內部兼具生產功能與藝術展廳屬性,走廊兩側懸掛著與葡萄酒相關的畫作,中庭擺放著以葡萄藤為靈感的金屬雕塑,“傾心釀造,藝術之品”的品牌理念,通過每一處空間設計自然傳遞給來訪者,讓人在踏入酒莊的瞬間,便感受到“自然與藝術共生”的獨特氛圍。
作為本次調研的核心環節,我們在酒莊技術總監的帶領下,開啟了從葡萄園到釀造車間的專業探秘。走進葡萄園,赤霞珠、馬瑟蘭、霞多麗等品種的葡萄藤整齊排列,行距與株距嚴格保持在1.5米×0.8米的標準,葡萄藤均采用“廠字型”樹形修剪,枝干向兩側延展,確保每串葡萄都能均勻接收光照。田間鋪設的滴灌管道沿根系分布,技術總監介紹,這是為了在干旱少雨的產區實現精準補水,同時避免土壤板結。此時正值葡萄轉色期,赤霞珠果實已從青綠色漸變為深紫色,表皮覆蓋著細密的白霜,馬瑟蘭則呈現出迷人的紫紅色,飽滿的果粒透著成熟的質感。
隨后,我們進入釀造車間,從源頭見證葡萄酒的誕生過程。在粒選臺前,幾位工人正逐串篩選葡萄,剔除未成熟、受病蟲害的果實,“手工粒選雖耗時,但能最大程度保證原料品質”,技術總監解釋道。車間內,數十個不銹鋼發酵罐整齊排列,罐身標注著品種、采摘日期與發酵溫度,“赤霞珠發酵溫度控制在26-28℃,馬瑟蘭稍低,保持在24-25℃,不同品種分罐發酵,才能保留各自的風味特色”。最讓學子們駐足的是橡木桶陳釀車間,數百個法國橡木桶堆疊至屋頂,空氣中彌漫著香草、烤面包與葡萄酒融合的復雜香氣。技術總監介紹,酒莊選用的橡木桶新舊比例為1:2,新桶賦予葡萄酒更多單寧與香氣層次,舊桶則讓酒體更穩定,不同酒款的陳釀時間從6個月到18個月不等,“我們堅持限量生產,每年僅釀造2萬瓶左右,只為追求每一瓶酒的極致品質”。
在品鑒環節,團隊重點品鑒了美賀莊園甄釀干紅與馬瑟蘭干紅兩款酒。甄釀干紅呈深邃的寶石紅色,倒入杯中后,率先釋放出黑醋栗、黑櫻桃等一類香氣,搖晃杯體后,橡木桶帶來的香草、丁香等二類香氣逐漸顯現;入口酒體中等,單寧細膩如絲,酸度清爽平衡,余味中帶著淡淡的巧克力氣息。而馬瑟蘭干紅則展現出更鮮明的品種特色,紫紅色的酒液中,紫羅蘭與黑色莓果的香氣撲面而來,入口酒體飽滿,單寧柔和卻富有結構感,余味悠長,完美呈現了賀蘭山東麓風土對馬瑟蘭品種的塑造。
調研期間,我們與與美賀莊園首席釀酒師展開深度交流。當被問及“美賀如何理解并表達賀蘭山東麓風土”時,總釀指著窗外的賀蘭山說:“這里的砂石土壤透氣好、礦物質豐富,干燥少雨的氣候讓葡萄積累了高濃度的風味物質,晝夜溫差大則保留了足夠的酸度。我們做的不是‘復制’國際流行風格,而是通過精準的種植管理和釀造工藝,讓葡萄酒‘說出’這里的風土——比如我們的赤霞珠,會特意保留一絲礦物質感,那就是賀蘭山的味道。”針對今年的氣候影響,總釀坦言,年初的倒春寒讓部分葡萄芽受凍,但夏季充足的光照彌補了這一損失,今年的葡萄成熟度高,風味會更濃郁。“釀酒不是照搬公式,要學會‘傾聽’葡萄的聲音”。
此次美賀之行,讓我們對中國葡萄酒有了全新認知。“以前在課堂上,‘風土’‘陳釀’只是書本上的概念,現在站在葡萄園里,觸摸著砂石土壤,聞著橡木桶的香氣,才真正明白這些詞匯的重量”,我們感慨道。我們同行的隊員表示:過去總覺得進口葡萄酒“更高端”,但此次品鑒的美賀葡萄酒,無論香氣復雜度還是口感平衡度,都不輸國際知名酒莊,這讓他們對中國葡萄酒產業的未來充滿信心。“賀蘭山東麓的精品酒莊正在崛起,未來我們要做的,是把中國風土釀出的好酒,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隨著賀蘭山東麓產區逐漸成為世界葡萄酒界的“新星”,美賀莊園這樣兼具匠心與藝術感的精品酒莊,正成為中國葡萄酒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此次美賀莊園的探訪雖已落幕,但我們對中國葡萄酒的探索與熱愛,才剛剛啟程。未來,他們將帶著此次實踐的收獲,在專業領域繼續深耕,為中國葡萄酒產業的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社會實踐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