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昆山昆曲,感悟非遺傳承之路
2025年7月,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雅韻染九州·文脈灌云川”社會實踐團隊奔赴多地,走進“非遺”。其中,在江蘇昆山,開展了“尋韻昆曲藝術,探千年文化基因”的社會實踐活動,旨在挖掘昆曲文化內涵,探索其當代傳承與創新路徑。
團隊首站來到昆山當代昆劇院,“水磨調”婉轉的旋律在劇院內流淌,昆曲表演藝術盡顯精妙。隊員們全程觀摩排練,從唱腔的精準把控,到身段的細膩演繹,再到服飾妝容的精心雕琢,每一處都展現著藝術家們的深厚功底。期間,團隊與昆曲非遺傳承人交流,傳承人提及,正儀、婉轉細膩、百戲之師是昆曲的關鍵詞,而傳承最大挑戰在于深度體驗缺失,多數觀眾僅通過短視頻接觸昆曲,卻難以掌握其“唱念做打”的精髓。昆山雖有“小昆班”培養少兒,但更需打破“昆曲高不可攀”的認知。就像博物館開展的“非遺手作活動”,把戲服刺繡、臉譜繪制轉化為趣味體驗,助力年輕人親近傳統,“讓年輕人從動手開始,慢慢走進昆曲的世界,了解背后的文化,這是很好的嘗試。”傳承人說道。
隨后,實踐團隊走進昆曲文化創意產業園,這里將現代數字技術與傳統昆曲藝術融合,全息投影、VR體驗讓《牡丹亭》《長生殿》等經典劇目重現魅力,成為昆曲走向世界的窗口。隊員們參與昆曲工作坊,親手體驗水袖功與扇子功,在“游園驚夢”互動里深化對昆曲美學的認知。昆曲非遺傳承人分享,昆曲學習對提升文化修養和審美素養有獨特價值,為青年接觸傳統文化開辟新途徑,“年輕人接觸昆曲,能從中學到很多古典的美學知識,這對他們自身素養提升很有幫助。
昆山戲曲博物館是實踐的重要一站,館內珍藏的戲服、樂器、劇本等文物,跨越明清至今,系統展現昆曲發展歷程。明代《浣紗記》手抄本、清代“同光十三絕”畫像等珍貴文物,讓隊員們直觀感受昆曲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厚積淀。
在與昆山市民交流中,一位市民回憶:“小時候在廟會第一次聽昆曲,只覺得咿咿呀呀、花花綠綠,像老古董。”而如今,隨著昆曲院、亭林園惠民演出普及,這種“疏離感”漸成自豪,“雖聽不懂全部,但這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貝,我們昆山的金字招牌!” 當下昆曲受眾以中老年為主,年輕群體認知不足,不過昆曲非遺傳承人正通過“小昆班”培養少兒,還推出戲服刺繡、臉譜繪制等手作體驗,打破“昆曲高不可攀”印象,努力讓年輕人“入戲” 。
此次實踐,團隊成員經實地調研、親身體驗,全面認識到昆曲在中華文化傳承中的核心價值。其古典美學與現代傳播的結合,為傳統藝術在數字時代創新發展提供范式,也為非遺保護研究積累一手資料。從市民情結看,昆曲是昆山乃至江南的文化符號,承載著地域文化記憶;在創新傳播上,數字技術賦能讓昆曲換發新生,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昆曲傳承,既要守護“水磨調”的韻味,也要借新媒體和年輕化表達,讓這株六百年藝術幽蘭持續芬芳,在全球舞臺綻放更璀璨光芒,正如團隊感悟:“昆曲是江南的魂,更是中國的根——它值得被看見,更值得被熱愛。”
(通訊員 奚歡)
社會實踐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