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韻流芳:世澤雕藝園的非遺傳承
走進泰州高港區的世澤雕藝園,仿佛踏入了一個靜謐而深邃的藝術世界。這里沒有喧囂,只有木雕作品在光影中靜靜訴說著傳統技藝的魅力。園區的布局錯落有致,古樸的建筑與精美的木雕相得益彰,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文化氛圍。陽光透過雕花的木窗灑在地面,斑駁的光影與木雕的紋理相互交織,讓人不禁放慢腳步,沉浸其中。
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我開始了對世澤木雕的探索之旅。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長桌,桌上整齊地擺放著一系列木雕作品。這些作品以黃楊木為材質,卻呈現出石頭的質感,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仔細觀察,每一件作品的紋理都經過精心雕琢,石頭的紋理、孔洞的形狀以及風蝕的痕跡都被完美地呈現出來。這種獨特的技藝,讓木雕作品在視覺上產生了一種“以假亂真”的效果,讓人不禁驚嘆于傳統技藝的精湛。
工作人員介紹,這些作品的創作過程極為復雜,從選材到雕刻,每一步都需要極高的耐心和技藝。黃楊木質地堅硬,紋理細膩,是制作這類木雕的上佳材料。然而,要讓木雕呈現出石頭的質感,需要雕刻師對木頭的紋理和質地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在雕刻過程中精準地把握刀法和力度。這種對細節的極致追求,正是世澤木雕能夠傳承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工作人員還提到,為了保證作品的質量,園區的雕刻師們會花費大量時間對木材進行處理,確保其在雕刻過程中不會出現裂紋或變形。這種對材料的尊重和對工藝的執著,體現了非遺文化中對傳統技藝的堅守。
隨后,我被一幅木雕屏風所吸引。這幅屏風以烏木為材料,整體呈現出深沉的色澤,給人一種莊重而典雅的感覺。屏風的正中是一個行草“福”字,筆畫流暢,鐵畫銀鉤,盡顯書法之美。更令人稱奇的是,這個“福”字內部雕刻了一幅江南風景圖:拱橋、烏篷船、遠處的塔影以及近處的垂柳,層次分明,栩栩如生。工作人員告訴我,這幅屏風的創作靈感來源于江南水鄉的寧靜與美好,雕刻師通過精湛的技藝,將書法與繪畫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作品既有書法的韻味,又有繪畫的意境。
在園區的展廳中,還陳列著一件榮獲2015年中國工藝美術“華藝杯”優秀作品金獎的作品——《哪吒鬧海》。這件作品以紫檀木為材料,展現了哪吒與東海龍王激戰的場景。哪吒手持混天綾,腳踏風火輪,面容怒目圓睜,氣勢威猛。龍王則被刻畫得猙獰可怖,龍鱗片片分明,仿佛隨時會躍出畫面。工作人員介紹,這件作品的創作歷時數年,雕刻師們在細節處理上花費了大量的心血。混天綾的輕盈與龍鱗的堅硬形成鮮明對比,而哪吒的怒目則通過簡單的幾刀雕刻,展現出強烈的動感和生命力。這種對傳統神話故事的生動再現,不僅展現了雕刻師們的高超技藝,也體現了世澤木雕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的獨特魅力。
在參觀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世澤木雕在傳承中國非遺文化方面的獨特之處。首先,世澤木雕注重材料的選擇和處理。無論是黃楊木的細膩質感,還是烏木的深沉色澤,都為作品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其次,世澤木雕在創作過程中注重細節的雕琢,從石頭的紋理到書法的筆畫,從人物的表情到龍鱗的質感,每一個細節都被精心處理,展現出傳統技藝的精湛。最后,世澤木雕在題材選擇上既有傳統的神話故事,也有現代的生活場景,這種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讓非遺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世澤雕藝園不僅是一個展示木雕藝術的場所,更是一個傳承非遺文化的基地。在這里,傳統技藝得以延續,文化記憶得以保留。通過工作人員的介紹和展示,我深刻體會到非遺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這些木雕作品不僅是藝術品,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它們記錄了歷史,承載了記憶,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有責任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讓它們在新時代中繼續發光發熱,為我們的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
在參觀的最后,我站在園區的庭院中,回望著那些精美的木雕作品。陽光透過樹葉灑在身上,暖暖的。我想,世澤木雕的魅力不僅在于它的藝術價值,更在于它所承載的文化意義。這些木雕作品是歷史的見證,是文化的傳承,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不能忘記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它們是我們心靈的歸宿,是我們文化的根基。
作為“雅韻染九州,文脈灌云川”實踐團隊的泰州組成員,我們此行的目的不僅是探索和記錄,更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非遺文化。世澤雕藝園的參觀讓我深刻體會到,非遺文化的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文化的傳承。我們有責任去了解、去保護、去傳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這些文化瑰寶在新時代中繼續綻放光彩,讓我們的文化自信更加堅定。
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承載著我們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世澤雕藝園通過展示和傳承木雕技藝,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非遺文化的窗口。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傳統技藝的堅守與創新,看到了文化傳承的希望與未來。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的人走進非遺文化的世界,感受它的魅力,傳承它的精髓。讓非遺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繼續傳承下去,是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通訊員 董葉)
社會實踐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