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雅韻染九州,文脈灌云川”蘇州分隊的學生走進了被譽為“絲綢活化石”的蘇州絲綢博物館,開啟了一場以“探尋千年絲韻,傳承文化根脈”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參觀展覽、專題研討等形式,同學們近距離感受蘇州絲綢非遺的魅力,在古今對話中理解非遺傳承的當代意義。
蘇州素有“絲綢之府”的美譽,從春秋時期的“吳綾”到明清時期的“宋錦”,絲綢不僅是這座城市的文化符號,更沉淀著中國紡織技藝的巔峰成就。蘇州絲綢博物館坐落于古城平江路西側,白墻黛瓦的建筑風格與周邊歷史街區相映成趣,館內則藏著一部跨越五千年的絲綢文明史。
校實踐隊的探索從“古代館”開始,在幽暗的燈光下,戰國時期的“菱形紋錦”、漢代的“茱萸紋繡”、唐代的“聯珠紋錦”依次陳列,織物上的每一針每一線,都在訴說著蘇州作為“絲綢之府”的輝煌過往。
“大家看這件宋代的‘纏枝牡丹紋宋錦’,它采用了‘三枚斜紋’組織,用色多達六色,在光線折射下會呈現出‘錦花’般的光澤。”博物館講解員指著展柜中一件巴掌大的殘片介紹道。當聽到這件文物是從宋代墓葬中發掘,歷經千年仍保持色澤時,同學們也對蠶絲的耐腐蝕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圖為博物館志愿者在進行義務講解,周青山供圖)
在宮廷服飾展區,一件服飾吸引了眾人目光。龍紋、星辰、山形等象征王權的紋樣,全由捻金線盤繡而成,近看可見每根金線,歷經百年仍保持著的光澤,讓人大為震撼。“這不僅是件衣服,更是無數匠人心血的結晶。”實踐團成員李王朕在筆記本上認真記錄道。

(圖為絲綢博物館中展品,袁昳瑋供圖)
絲綢非遺不僅過去輝煌,也活在當下。在文創區,同學們看到了更多絲綢非遺的"年輕面孔":蘇繡團扇上繪著平江路夜景,宋錦紋樣被印在筆記本封面,緙絲工藝做成了小巧的書簽。蘇州絲綢融入了我們的現代生活,它在有著非遺文化熠熠生輝的魅力的同時也換發了新的活力。

(圖為實踐隊成員在了解絲綢技藝,張子安供圖)
“這次實踐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實踐隊總結會上,隊長的話引發共鳴。同學們對絲綢非遺傳承有了更為深刻的思考: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要在理解傳統的基礎上,用當代的方式賦予其新生命,在創新中傳承。
博物館講解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青年是非遺傳承的未來。你們大學生用專業知識和創新思維,關注和傳承古老技藝,這種‘雙向奔赴’正是非遺傳承最需要的力量。”

(圖為實踐團隊合影,袁昳瑋供圖)
對于此次實踐,有同學發表感言:“以前覺得非遺離我們很遠,現在才發現,它就藏在生活的細節里。"他們計劃在校內發起"絲綢非遺宣講團","傳承不僅是手藝人的事,我們年輕人也該成為文化傳播的紐帶。"
指導老師在總結時說:"這場實踐讓學生們看到,非遺傳承從來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在堅守技藝本真的同時,找到與時代對話的方式。蘇州絲綢延續千年,始終觸摸到時代的心跳。"
這次探索非遺之行讓實踐團隊的同學們深刻感受到了蘇州絲綢的魅力,看到了絲綢傳承人的匠心和堅守。有許多人在為傳承絲綢非遺貢獻力量,絲綢傳承人、志愿講解的解說員、政府的大力支持。同學們也下定決心為絲綢傳承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向周圍同學科普蘇州絲綢。他們相信涓滴成河,功不唐捐。絲綢傳承會有更多活力注入,因為他們已經在路上了。
(通訊員 孫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