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上午十點,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雅韻染九州,文脈灌云川”實踐團隊赴南京開展“金陵繩結巧傳承,非遺探索續新篇”暑假社會實踐活動,旨在深入學習金陵繩結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與內涵,探索其在當代的傳承與創新路徑。
實踐團隊首站來到南京市秦淮區甘熙宅第,在這里,他們見到了金陵繩結代表性傳承人蓋老師。蓋老師從事繩結制作與傳承工作已十余年,桌上整齊擺放著她近期創作的作品:有寓意吉祥的“如意結”,有造型靈動的“鳳凰結”,還有融入現代審美的“幾何紋掛飾”。
當被問及如何讓古老的繩結在當下“潮”起來時,蓋老師眼中閃過一絲笑意,轉身從陳列架上取下一個精致的錦盒。“你看這個,”她輕輕打開盒子,一枚書簽映入眼簾:漸變紫的桑蠶絲繩層層盤繞,編出寓意“生生不息”的盤長結,繩結下方懸著一片鏤空的銀杏葉金屬吊牌,葉脈紋路清晰可見,“這是去年和本地文創品牌‘金陵風物’聯名設計的。紫繩取‘紫氣東來’的意頭,銀杏葉是南京的市樹,老南京人都熟悉。不少年輕人說‘把金陵的秋意和祝福都夾進了書里’。”說著,她又拿起腕間戴著的一款銀環繩結手鏈:細巧的925銀環間,嵌著一個迷你版的吉祥結,紅繩與銀的冷冽碰撞出別樣的精致。“現在的年輕人不愛繁復,我就把傳統吉祥結縮小了近一半,保留‘吉祥如意’的內核,再配上可調節的銀鏈扣,日常通勤、約會都能戴。”蓋老師輕輕撥動銀環,手鏈發出清脆的輕響,“這成了工作室的爆款,常有學生來定制,說要‘把好運戴在手上’。”
話音未落,蓋老師已從線軸上抽出一根紅繩。只見她指尖如蝶穿花,拇指與食指輕巧捻轉,紅繩在掌心翻折、纏繞、收緊,不過十幾秒,一個飽滿對稱的雙錢結便躍然指尖,繩尾的流蘇輕輕晃動,像極了古畫里系在香囊上的墜飾。“編繩看著簡單,門道多著呢。”她舉著雙錢結給隊員們細看,“線得選桑蠶絲的,韌勁足、光澤好,編出來的結不容易散;編的時候經緯線得對齊,差一毫米,結形就歪了,氣韻也沒了。”望著蓋老師手中的雙錢結,更體會到這門技藝的精妙——每一次捻線的力度,每一次穿插的角度,都是老輩匠人對傳統的敬畏;而那些與文創、與時尚的結合,又讓古老的繩結連著生活的溫度,在新時代里有了新的呼吸。

(圖為金陵繩結代表性傳承人蓋老師演示基礎結編法。韋昀軒 供圖)
在體驗過程中,隊員們發現看似簡單的繩結實則暗藏玄機。一根普通的棉線,經過“盤、繞、穿、壓”等手法,能幻化出數十種形態。蓋老師介紹,金陵繩結不同于其他地區的繩結技藝,它更注重與南京地域文化的結合,比如在結體中融入明城墻磚紋、秦淮河波等元素。“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手藝,不是一成不變的。”她指著一件“城墻結”掛墜說,“這個結的靈感來自中華門城墻,我用不同顏色的線表現磚縫的層次感,年輕人很喜歡。”
實踐期間,團隊還于7月8日下午兩點走進社區,開展金陵繩結體驗活動。二十余名社區居民和小朋友圍坐在一起,在隊員們的指導下嘗試編織簡單的“平結”。7歲的小朋友劉語桐拿著彩色絲線,認真地跟著步驟操作,盡管編出的結有些歪斜,卻難掩興奮:“這個繩子好神奇,能變成小蝴蝶!”她的母親王女士表示,這樣的活動讓孩子近距離接觸非遺,比課本上的介紹更生動。

(圖為實踐隊員在社區指導小朋友編織繩結。許欣然 供圖)
實踐團隊在這場文化傳承中主動發力:參觀工作室時,隊員們扛著攝像機,拍下30段繩結技藝視頻,從選線、分股到打結、收尾,每一個細節都清晰記錄;他們還整理出蓋老師的訪談實錄,里面既有她年輕時跟著師父學藝的趣事,也有對繩結傳承困境的思考。這些素材將被剪輯成“繩結里的金陵”短視頻,用年輕人喜歡的快節奏與動畫特效,講述繩結從古代信物、吉祥符號到現代文創的故事,計劃在校園公眾號、視頻號上推廣。隊員們還琢磨著“讓非遺走進同齡人生活”:他們設計的“繩結+校園文創”方案里,筆記本封面會嵌一個小巧的平結書簽,翻開就是“學業進步”的祝福;筆袋的拉鏈頭掛著迷你雙錢結,既實用又有寓意。“希望同學們看到這些文具時,能想起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知道傳統不是博物館里的老物件,而是能融進日常的溫暖。”一位隊員在方案里寫下這樣的話。
從社區宣講到校園推廣,從技藝學習到創新設計,實踐團隊正用自己的方式,讓金陵繩結的“雅韻”越過九州,讓千年文脈如川流般,浸潤更多人的生活。
(通訊員 丁泓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