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中國珠算博物館正門圖。 王雨佳 供圖
上午十點,實踐團隊走進中國珠算博物館的序廳,陽光透過穹頂的玻璃天窗灑在展廳中央的巨大算盤模型上,紅木框架與算珠的銅制邊緣在光影中交疊出細密的紋路。在二樓的“珠算歷史沿革”展區,團隊成員見到了館藏的明代“水竹算盤”。這架算盤的竹制算珠因常年受水汽侵蝕,表面泛出深褐色的光澤,算珠間的穿桿仍保持著穩定的弧度。用手機拍下算珠側面磨損的細節,這些不規則的磨損應該是使用者長期用拇指和食指撥珠形成的,能看出當時的使用頻率很高。一邊觀察一邊在筆記本上記錄,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與展廳里偶爾響起的算珠聲交織在一起。
接著實踐團隊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來到位于館內西側的非遺傳承人工作室,工作室的書架上整齊排列著泛黃的珠算古籍,靠窗的木桌上攤著一張剛寫好的珠算口訣,毛筆字的墨香與老木頭的氣息在空氣中彌漫。做算盤就像做人,得經得起細琢磨。“這架算盤的算珠間距差了半毫米,撥起來就不順暢,用久了容易出錯。”工作人員拿起桌上的一本民國珠算教材,指著其中一頁的手繪插圖說,現在年輕人學珠算總想著走捷徑,其實老祖宗傳下來的“指法口訣”里藏著大學問,比如“三指撥珠法”講究拇指、食指、中指的配合,快的時候一秒能撥六顆珠子,這不是靠蠻力,是靠手腕的巧勁。
如今科技發展,很多學校里不教珠算了,許多孩子連算盤都沒見過。但去年社區組織的“珠算體驗課”上,有個三年級的小朋友用算盤算出平方根,比計算器還快,這說明只要找對方法,年輕人還是能愛上珠算的。墻上掛著的一幅“珠算與計算機算法對比圖”,原來團隊正在和南通職業大學的計算機系合作,把珠算的“十進制”原理融入編程教學,讓古老技藝能跟上時代的腳步。今年以來,崇川區已在12個社區開展珠算體驗活動,參與人數超過800人。“我們不搞形式化的宣傳,而是讓居民真正上手操作。活動社區里擺放的都是居民自己制作的“創意算盤”——有用舊筷子拼的簡易算盤,有用彩色串珠做的兒童算盤,還有人把算盤改造成了鑰匙扣。這些小物件看似簡單,卻是珠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證明。
實踐團隊在館內的資料室查閱近年來的非遺保護政策文件。資料室的檔案柜里,一份2023年南通市出臺的《非遺保護創新實施方案》引起了隊員們的注意。文件中提到“建立非遺傳承人激勵機制”,旁邊附著一張統計表,顯示近三年南通珠算傳承人的帶徒數量年均增長15%。
在采訪環節,傳承人特別強調: "珠算是中國第30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他介紹,珠算源于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不僅是一種計算工具,更蘊含著實用與變通的智慧。如今發展出的珠心算,成為當代傳承的重要形式。據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南通市充分發揮中國珠算博物館的資源優勢,將珠心算教育納入基礎教育體系。目前全市已有27所小學作為實驗學校開展珠心算教育,從一年級開始系統教授。通過"以賽促學"的方式,南通培養的選手在國際國內賽事中屢獲佳績,包括3次世界冠軍、6次全國冠軍,并在江蘇省內連續19年保持領先地位。"這些成績充分展現了南通在珠算非遺傳承上的創新成果,也是中國珠算博物館落戶南通的重要原因。"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繼續深化珠心算教育,讓更多青少年感受這傳統文化的魅力。
通過此次實踐,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南通珠算的文化價值。南通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教育相結合,探索出一條非遺活態傳承的創新之路。這種實踐不僅為傳統文化傳承提供了范例,也為非遺研究貢獻了寶貴經驗。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南通珠算文化將在新時代煥發更加奪目的光彩。

圖為參與實踐活動團隊的合照。 高佳 供圖
通訊員 王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