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氣氤氳中,茶匙輕點,清水落入茶沫,一幅意境深遠的山水畫漸漸顯現(xiàn)。這不是魔術,而是一門失傳已久、又被重新發(fā)掘的千年技藝——茶百戲。
近期,隨著影視作品的熱播,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茶百戲”重新回到大眾視野。許多人驚嘆于這門神秘技藝的精妙,甚至稱其為“咖啡拉花的鼻祖”。
事實上,茶百戲始于唐,盛于宋,是當時文人雅士推崇的高雅文化活動。它以研膏茶為原料,僅用清水就能使茶湯幻變出各種圖案,故又稱“分茶”、“水丹青”。
01 何為茶百戲?
茶百戲是一種獨特的古茶藝,能夠僅利用茶和水,在茶湯表面幻變出文字和圖案。它不同于普通的繪畫,也不同于咖啡拉花。
咖啡拉花是靠兩種不同顏色液體的疊加形成圖案,而茶百戲是僅以清水在茶湯表面勾勒,使茶湯瞬間呈現(xiàn)精美圖案的技藝。
茶百戲的演示需要經(jīng)過十幾道復雜的工序,包括炙茶、碎茶、碾茶、羅茶、候湯、燙盞、取茶粉、注湯、調膏、再注湯、擊拂、分茶等。
02 千年技藝,失傳與復興
茶百戲在唐代已有雛形,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寫道:“驟雨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描繪了茶湯顯現(xiàn)圖案的雛形。
到宋代,茶百戲達到鼎盛時期。宋徽宗不僅撰寫《大觀茶論》論述點茶,還親自分茶賜宴群臣。許多文人如陸游、李清照、楊萬里、蘇軾都喜愛分茶。
元代后,茶百戲逐漸衰落,到清代后幾近失傳。直到茶學專業(yè)人士章志峰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研究和大量實驗,才在2009年搶救性恢復了這一珍貴文化遺產(chǎn)。
03 茶百戲與福建的深厚淵源
茶百戲與福建武夷山淵源頗深。宋代閩北武夷山一帶,是點茶原料(團餅茶)和點茶器具(建盞)的重要產(chǎn)地,因此茶百戲在當時頗為盛行。
閩北茶葉種植已有超過1500年的歷史。在宋代,建州北苑是全國精制茶制作中心,“天下之茶建為最,建之北苑又為最”。
04 藝術與技巧的完美結合
茶百戲的核心在于點茶和分茶。點茶是將研膏茶碾成細末后,注入開水,用茶筅攪拌出茶沫。能作畫的茶沫,需要攪拌到湯花緊貼杯壁,久聚不散,方算成功。
分茶則是用茶匙舀清水,通過注水和茶匙的攪動,使茶沫變幻成各種圖案。水量的多少、茶匙運行的速度和角度都非常講究。
圖案的深、淺、濃、淡、粗、細,全憑一支茶匙來表現(xiàn)。茶湯上的畫面最多只能維持15分鐘左右,更顯其珍貴和獨特。
05 保護與傳承
2010年,茶百戲被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2017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
近年來,南平市不斷推動茶百戲的傳承發(fā)展,參加了多項國內外展示交流活動,如全國非遺博覽會、聯(lián)合國中文日茶百戲國際交流等。
隨著茶百戲知名度提高,它已成為武夷山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
近年來,福建安溪等地舉辦“百茶百戲文化周”,推動“茶+戲曲”跨界融合,為茶產(chǎn)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注入更強勁的文化動能。
如今,從深山到社區(qū),從老年公寓到大學校園,茶百戲正以多種形式融入現(xiàn)代生活。青年學生們體驗點茶、擊拂,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心跳。
點茶、分茶、作畫,茶百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心與手的對話。當那些精美的圖案在茶湯表面漸漸浮現(xiàn)又悄然消散,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古人智慧的震撼,更是對傳統(tǒng)文化生生不息的敬意。
千年茶百戲不再囿于時光塵埃,而在當代生活中綻放新生。
供稿人:陳柔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