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風裹著蜜香,7月30日把揚州大學醫學院“蜂向標”實踐團2隊吹向盱眙的深山蜂場。當陳舊的蜂箱出現在視野里,我們知道,一場關于“甜蜜事業”的探索正式啟程——既要解碼蜂箱里的自然奧秘,也要為助農與蜂膠口腔噴霧項目尋得突破。
一、蜂箱:微觀世界的生命密碼
掀開蜂箱蓋的瞬間,上千只蜜蜂的嗡鳴如潮水般涌來。蜂巢上,工蜂密密麻麻地覆蓋著巢脾,金黃的蜜液在陽光下泛著琥珀光;第二張圖里,蜂農粗糙的手輕輕托出巢框,我們才發現巢脾上藏著“育嬰室”與“儲蜜倉”的分區智慧。
湊近觀察,蜜蜂尾部沾著的花粉、巢室里半透明的蜂膠,都在訴說著蜂群的生存哲學。最令人震撼的是右邊這張巢脾——邊緣那些凹凸不平的“膠質鎧甲”,正是我們苦苦尋覓的蜂膠,它們像蜂群的“守護盾”,牢牢黏合巢脾、抵御病菌。
這些細節里,藏著蜂農的生計,也藏著項目的密鑰。蜂農李大叔擦著汗說:“蜂膠好是好,可沒人教咱咋多產、咋賣好價。”這句話,成了我們考察的錨點。
二、助農與科創:雙向奔赴的突圍
我們一頭扎進蜂場:有人跟著李大叔學蜂箱管理——調整巢框間距、清理蜂膠雜質;有人帶著顯微鏡和試劑,采集蜂膠樣本,分析不同蜂箱環境下的成分差異。當發現“通風好的蜂箱里,蜂膠黃酮含量更高”時,李大叔當場調整了蜂場的遮陽網布局。
更重要的,是為蜂膠找“新出路”。團隊研發的蜂膠口腔噴霧,正需要蜂箱里的天然抗菌成分。我們把實驗室“搬”到蜂場邊:簡單萃取蜂膠、測試抑菌效果、模擬口腔環境調試配方……那些曾被蜂農當作“邊角料”的蜂膠,在試管里煥發新生,仿佛在呼應著蜂箱里的生命律動。
三、青春作答:把論文寫在蜂箱旁
離開蜂場時,團隊舉著旗幟合影,每個人臉上都帶著蜂膠的黃漬,卻透著掩不住的振奮。這場盱眙之行,讓“助農”不再是遠方的概念——它是蜂農緊握我們手時的溫度,是調整蜂箱后蜜蜂更歡騰的嗡鳴;“科創”也不再是實驗室的冰冷數據,而是蜂膠從蜂箱到口腔噴霧的奇妙蛻變。
站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浪潮里,我們這些醫學生終于懂得:青春的擔當,藏在蜂箱的縫隙里,藏在助農的腳印中,更藏在“把天然饋贈變成健康守護”的堅持里。下次再掀開蜂箱蓋時,我們聽見的不再只是嗡鳴,而是蜂農增收的希望,和科創賦能的回響。
(圖為蜂向標實踐團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