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晨曦穿透薄霧,灑下金色光暈。成都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紅色筑夢・薪火相傳”實踐團隊,踏著晨光踏上前往成都市大邑縣飛水村橫山崗紅軍戰斗遺址的紅色研學之路。雪山腳下的大邑縣西嶺鎮飛水村,因一座無名紅軍烈士墓與村民邱春明一家三代矢志不渝的守護故事聲名遠播。如今,這里既是滌蕩心靈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是觀察紅色基因如何賦能鄉村振興的獨特窗口。在為期兩天的紅色研學實踐中,隊員們不僅在歷史的回響中接受了靈魂的深刻洗禮,更從田間地頭的交流里,收獲了最鮮活、最真切的基層聲音。
實踐團首站抵達橫山崗紅軍無名烈士紀念館。館內陳列分為“大邑縣第一個黨支部”、“抗捐軍在大邑的活動”、“分州兵變”等幾大主題板塊,展示了100多幅歷史照片和10多件歷史文物,生動再現了革命先烈和敵人進行激烈斗爭的輝煌事跡。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團隊成員認真聆聽每一段歷史故事,仔細觀看每一件展品,切身體會到當年革命的艱難困苦,在戰爭年代,共產黨人始終堅守的崇高革命精神和執著的理想信念。

隨后,在飛水村村委會的協助下,實踐團隊組織了紅色故事會與座談會,特別邀請第三代守墓人邱春明,動情講述那段紅軍往事與邱家世代守護的赤誠初心。據邱春明講述,1935年12月尖山子戰斗打響時,炮火聲震徹全村。一天夜里,爺爺邱朝先被急促的敲門聲驚動,開門見兩名紅軍小戰士用梯子抬著一位二十多歲的傷員前來求助——他們本想趕制擔架將戰友送往大川衛生所,可不等擔架做好,傷員已因傷勢過重離世。冒著被敵人搜查的風險,邱朝先將這位紅軍戰士悄悄安葬在自家屋后的菜地里。從此,從邱朝先到邱廷楷再到邱春明,邱家人一代接一代,默默守護著這座紅軍墓。
談及守墓的意義,邱春明樸實地說:“這就是邱家的事,有生之年,我也會像爺爺、像父親一樣,把墓守好。”平實的話語里,藏著跨越時代的承諾,如歷史的漣漪,在實踐團成員的心湖中久久激蕩。

通過實地參觀學習,透過那些承載著歷史溫度的照片與文物,團隊成員深切感悟到革命先烈以生命詮釋的“忠誠奉獻、勇毅擔當”精神——這不僅是鐫刻在歲月里的英雄底色,更是激勵后人前行的寶貴財富。而邱春明一家三代守護紅軍墓的赤誠堅守,更讓這份精神有了鮮活的注腳。成員們紛紛表示,要將這份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化為奮進動力,在鄉村振興的廣闊天地中,以青春之力踐行使命,用實際行動傳承紅色基因。
在走訪調研中,實踐團隊走進一戶戶村民家中,認真傾聽基層群眾的心聲。52歲的代叔叔熱情地招呼隊員們進屋落座,聊起這些年的生活變化,他臉上漾著笑意:“以前咱這山溝溝,哪能見到你們這樣一群的大學生呀。現在村里搞起了旅游業,女兒也從城里回來,和我們一起把家里改造成民宿,日子可比從前寬裕多咯。就是盼著村里的路能再拓寬些,自來水也能更穩定些。”樸實的話語里,滿是對美好生活的真切向往。
隨后,實踐團隊以訪談結合問卷調查的方式,與代叔叔等村民深入交流,細致收集大家對紅色文化傳承的認知與建議,以及切身感受到的紅色文化發展給生活帶來的改變。這些鮮活的反饋,不僅讓團隊清晰了解到當地紅色資源開發對提升鄉村民生福祉的實際作用,更為團隊進一步探索如何通過開發紅色資源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扎實的思路與方向。

從橫山崗紅軍無名烈士紀念館的紅色印記,到邱家三代人守護忠魂的動人篇章;從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樸實期盼,到紅色文旅賦能下民生福祉的日漸改善——這座雪山腳下的村落,正涌動著蓬勃的生機與活力。實踐團隊成員紛紛表示,將持續深耕這片紅色土地,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讓跨越時空的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的沃土上,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通訊員:裘添棟 郭小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