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福州工商學院組織“仁心暖霄”實踐隊于7月28日至8月1日赴漳州市云霄縣陳岱鎮,開展為期五天的“浮棗”非遺傳承實踐活動。本次活動以“傳承非遺項目,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通過實地調研、技藝學習、文化傳播等多種形式,深入挖掘地方特色非遺資源,為傳統技藝的活態傳承注入青春力量。
為深入探尋浮棗非遺的歷史脈絡與傳承現狀,結合調研需求,“仁心暖霄”實踐隊兵分幾路,走訪了陳岱鎮的老街巷弄,尋訪“浮棗”背后的文化記憶。在鎮口處,82歲的林阿婆給隊員們講起了浮棗的由來。“聽我奶奶說,清朝的時候,我們陳岱是個小漁村,漁民們出海打魚常常幾天不回家,家里的媳婦就把米磨成漿,做成耐存放的浮棗當干糧。因為它放在船上不會壞,遇水還能浮起來,所以叫“浮棗”。林阿婆指著遠處的海面,“那時候漁船一出海,船艙里肯定少不了一筐浮棗,既是口糧,也是平安的念想。”
“浮棗”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承載著陳岱人勤勞智慧的生活哲學。”隊員們總結道:“漁民出海的堅韌、節慶團圓的溫情、手藝人堅守的執著,都藏在這小小的浮棗里。它是陳岱鎮的味覺符號,更是鄉愁的載體。”

圖為實踐隊隊員與浮棗傳承人合照。周語欣 供圖
實踐隊來到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浮棗”制作技藝傳承人的工作坊。在張師傅的悉心指導下,隊員們系統學習了浮棗制作的全套工藝流程。從選米、磨漿、發酵到揉團、塑形、油炸,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按照傳統工藝標準進行操作。“選米要選用當年新產的優質秈米,米粒飽滿、色澤透亮者為佳。”張師傅手持米粒向隊員們詳細講解。在磨漿環節,隊員們兩人一組操作傳統石磨,親身體驗“推磨如搖槳”的力道掌控。發酵過程中,隊員們學習通過觀察氣泡狀態、嗅聞氣味變化來判斷發酵程度。最關鍵的油炸環節,張師傅示范了“七成油溫下鍋,文火慢炸”的傳統技法,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匠人精神。實踐隊隊長表示:“通過親身參與制作,我們不僅掌握了浮棗的傳統工藝要點,更深刻理解了非遺傳承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種手口相傳的傳承方式,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寶貴的價值所在。”

圖為實踐隊隊員參與制作浮棗過程。周語欣 供圖
為進一步拓寬非遺浮棗的傳承路徑,讓青少年群體深入了解這一傳統技藝,實踐隊來到陳岱鎮中心小學的教室開展“非遺小課堂”活動,將浮棗文化帶進孩子們的世界“這次實踐讓我們真切體會到,非遺不是博物館里的展品,不是故紙堆里的文字,而是活在生活里的文化瑰寶,是一代代人用雙手和情感延續的記憶。”實踐隊隊長總結道,“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不僅要了解非遺,更要成為它的守護者和傳播者,讓這些老手藝在年輕一代中繼續傳下去。”

圖為實踐隊在非遺課堂上教孩子們畫浮棗。周語欣供圖
據悉,本次實踐活動是福州工商學院深化校地合作、服務地方發展的重要舉措。實踐隊指導老師陳沁蕊總結道:“五天的實踐活動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對技藝的傳承,更是對文化根脈的守護。作為新時代青年,應當自覺擔當起文化傳承創新的使命,讓古老技藝煥發新的生機。”
未來“仁心暖霄”實踐隊將系統整理本次活動的調研成果,通過多渠道推廣擴大活動影響力,進一步帶動更多青年群體關注并參與到非遺保護工作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