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文化復興的時代背景下,如何讓歷史文脈在現代社會煥發活力,成為亟待探索的課題。6月17日,“星火湘傳”實踐團兵分兩線,于湖南博物院馬王堆展廳、武漢黃鶴樓同步開展文化傳承實踐,以“現場調研+實時記錄”模式,捕捉文化傳承一線動態,為傳統文化的活化利用積累珍貴素材。
馬王堆展廳:考古現場“再還原”,探尋西漢文明密碼
上午,湖南博物院三樓馬王堆展廳內,“星火湘傳”實踐團開啟“文物解碼”行動。踏入展廳,素紗襌衣、T形帛畫等珍貴文物在柔和的燈光下靜靜陳列,仿佛在訴說著兩千多年前的故事。成員們圍繞“西漢生活切片”主題,對核心文物展開“三維度記錄”。面對僅重49克、薄如蟬翼的素紗襌衣,他們架起專業相機,采用微距拍攝技術,精準捕捉經緯密度細節;針對T形帛畫,成員們圍聚在展柜前,用思維導圖梳理“天界 - 人間 - 地府”的奇幻構圖邏輯,探討其背后蘊含的宇宙觀與生死觀。
|
| (圖為6月17日“星火湘傳”實踐團參觀湖南博物院素紗襌衣。陳靜供圖) |
為深入挖掘文物內涵,實踐團主動訪談博物院資深志愿者。在交流中,成員們了解到素紗襌衣出土時疊放在衣箱底層,歷經千年仍保存完好的奇妙歷程;知曉了T形帛畫作為喪葬用品,承載著古人“引魂升天”的美好祈愿。此外,針對漆器上的云紋裝飾、簡牘中的文字內容,實踐團分組行動,建立“文物 - 工藝 - 文化”關聯檔案,將每件文物的材質、工藝特點、文化寓意等信息實時錄入實踐數據庫,力求全方位還原西漢貴族生活圖景。
黃鶴樓:詩詞與建筑“對話”,解碼文化符號傳承
下午,武漢黃鶴樓前游人如織,另一支實踐團隊伍在此開啟“文化符號解碼”之旅。他們以“詩詞打卡”為線索,從一樓到頂層,在對應“昔人已乘黃鶴去”“故人西辭黃鶴樓”等詩句的場景中,結合建筑模型、歷史資料,梳理黃鶴樓“始建 - 焚毀 - 重建”的17次迭代史。
|
| (圖為6月17日“星火湘傳”實踐團參觀武漢黃鶴樓。陳靜供圖) |
為更直觀感受建筑精妙,成員們借助AR導覽設備,360度解析飛檐斗拱的結構之美,了解榫卯技藝的獨特之處。在詩詞研究方面,他們對比唐宋元明清不同朝代詩詞中的“樓閣意象”,分析詩詞創作背景與黃鶴樓建筑風格演變的內在聯系。實踐過程中,成員們還隨機采訪游客,記錄他們與詩詞互動的真實反饋,有人吟誦詩句時眼中閃爍的光芒,有人聽講解后恍然大悟的神情,都被一一收錄。此外,團隊成員深入探究黃鶴樓與武漢城市精神的關聯,收集市民對這座地標建筑的情感記憶,為文化傳承現場留存鮮活樣本。
從馬王堆的“考古現場復現”,到黃鶴樓的“詩詞建筑對話”,“星火湘傳”實踐團以“現場觀察+學術解碼”雙軌并行,用腳步丈量歷史,用鏡頭定格瞬間,實時記錄文化傳承實踐路徑。這些豐富的一線素材,將為后續文化資源活化、文旅融合研究提供扎實支撐,也彰顯著青年學子在文化傳承之路上的責任與擔當。
編輯:陳靜 楊繡君 楊子琪 楊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