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傍晚,十堰市茅箭區上海路香榭麗小區夜市漸次熱鬧起來。湖北醫藥學院“森”靈奇愈社會實踐隊在此參加健康夜市,一場以高血壓防治為主題的科普活動悄然啟動。沒有花哨的互動環節,沒有喧鬧的宣傳口號,隊員們以專業的健康知識為內核,用貼近生活的傳播方式,讓醫學科普自然融入市井煙火。
精心籌備:讓專業知識貼近生活場景
為確保科普內容既專業嚴謹又通俗易懂,實踐隊前期做了充分準備。隊員們結合社區中老年群體的認知特點,將高血壓防治的核心知識轉化為直觀易懂的呈現形式。在宣傳單頁設計上,采用“視覺化+場景化”的編排邏輯:將“每日鹽攝入不超過5克”的抽象標準,通過“啤酒瓶蓋平平一蓋”的示意圖具象化,旁附“一勺醬油≈1克鹽”的生活提示;“適宜運動清單”中,散步、太極拳等項目不僅標注“每次30分鐘,每周3-5次”的量化建議,還配有簡易動作線條圖,方便市民對照學習。
科普手冊的內容編排更注重實用性與系統性。開篇以“家庭血壓測量全流程”切入,用編號清晰列出操作步驟:測量前靜坐5-10分鐘、將袖帶綁于肘窩上2厘米處、連續測量2次取平均值等,每個步驟旁均標注注意事項,如“測量前1小時避免吸煙、飲用咖啡或濃茶”。在“降壓藥使用規范”章節,“定時定量服用”“不可擅自停藥或增減劑量”等關鍵原則被加粗突出,下方用小字詳細解答“漏服藥物后是否需要加倍補服”等常見誤區,明確“發現漏服時若距下次服藥時間不足一半,無需補服”的專業建議。手冊末尾附帶的血壓值對照表,清晰標注正常血壓、正常高值、一級高血壓、二級高血壓的數值范圍,便于市民自行參照判斷。
醫療專業背景的隊員小王介紹:“我們特意避開了過于專業的醫學術語,比如將‘鈉攝入’表述為‘日常吃鹽量’,把‘心腦血管并發癥’簡化為‘對心臟、大腦、血管的傷害’,就是希望不同文化程度的市民都能輕松理解。”

圖為實踐隊隊員夜市活動做準備合影。湯釗供圖
悄然傳遞:健康知識在市井中自然流動
傍晚8時許,夜市人流漸密,實踐隊的科普攤位前開始有行人駐足。不同于商業攤位的吆喝叫賣,隊員們只是安靜地將手冊擺放整齊,偶爾對駐足者輕聲說一句“您可以看看,里面有家庭測血壓的方法”。這種平和的方式,反而讓健康知識的傳遞更顯自然。
一位阿姨拿起手冊,目光在“控鹽技巧”板塊停留許久,手指點著“如何減少隱形鹽攝入”的條目輕聲念道:“腌制品、罐頭、方便面都是高鹽食品……”隨后她抬頭向隊員詢問:“我家老頭子愛吃咸菜,是不是特別不好?”隊員小張耐心解釋:“咸菜含鹽量很高,長期吃會讓血壓升高,您可以試試用新鮮蔬菜替代,或者逐漸減少用量。”阿姨認真聽完,將手冊折好放進手提袋:“回家讓他也學學。”
攤位前的互動多是這樣碎片化卻有效的交流。有年輕小伙用手機對著“應急處理流程圖”拍照,說要發給患高血壓的父親;幾位跳廣場舞的大媽圍在一起,對著“適宜運動”章節討論哪種鍛煉方式更合適;一位中年男士站在“運動禁忌”提示前,默默對照自身習慣,輕聲自語“原來血壓高的時候不能做劇烈運動”。這些無聲的閱讀與簡短的問答,都是健康知識被接收的生動注腳。
夜幕漸深,攤位上的手冊數量悄然減少,有的被塞進購物袋,有的被折成小塊握在手中,有的則被家長拿去給孩子講解“為什么要少吃零食”。空氣中彌漫著夜市的食物香氣,與健康知識的氣息交融,讓這場科普活動成為夜色中一道低調卻實在的風景。隊員小李在活動記錄中寫道:“一位大爺說‘你們這手冊比藥店發的實用多了,都是咱老百姓用得上的’,這句話讓我們覺得所有準備都值了。”

圖為實踐隊隊員為社區老人科普講解。湯釗供圖
落地生根:科普的價值在細微處顯現
晚上9時,夜市人流漸稀,實踐隊開始收拾攤位。此時,帶來的150份手冊已所剩無幾,宣傳單頁也基本分發完畢。沒有統計數據,沒有活動合影,但隊員們知道,健康知識已通過這些手冊、這些交流,悄悄融入了市民的生活。
隊長在總結時說:“我們不追求形式上的熱鬧,更看重實際效果。哪怕只有一位市民因為看了手冊,學會了正確測量血壓;哪怕只有一個家庭因此減少了鹽的攝入,這場活動就有意義。”正如一位路過的社區醫生所說:“高血壓防治的關鍵在日常管理,這種貼近生活的科普,比在醫院里的單向宣講更有效,因為它走進了市民的生活場景。”
夜色中的香榭麗小區夜市,煙火依舊。“森”靈奇愈實踐隊的科普活動雖已結束,但那些被帶走的手冊、被記住的知識、被改變的觀念,正像種子一樣在市井日常中悄然扎根。未來,實踐隊將繼續探索更貼近群眾的健康科普形式,讓專業知識以更溫暖、更有效的方式,守護更多人的健康。(通訊員:顧雪玉徐小康)

圖為實踐隊隊員與校領導及社區工作人員合影。湯釗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