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繩翻飛編織團結同心,彩泥塑形定格幸福笑顏。在國家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時代號召下,西安交通大學“西行雪蓮,同心雪域”社會實踐團隊在拉薩堆龍德慶養老院再續溫情,以“指尖傳承”為主題,開設中國結藝、粘土創作、民俗剪紙及藏式圖騰填色四大手工課堂,讓漢藏文化在指尖溫柔碰撞。這些跨越山河的手工課堂,在海拔3600米的院落里,化作連接心靈的文化密碼。
巧手生萬象:指間流淌的文明印記 繩結千千扣,系緊血脈同心。繩結編織區里,團隊成員早已備好各色彩繩,五彩的絲線在桌上鋪展開來。成員們向老人們展示了預先編好的中國結與玉米結成品,并耐心講解編織技巧,一步一步細致示范。"左線壓右線,從圈中穿出,再重復一次......"團隊成員周子遊在參與體驗的爺爺身旁,手把手教學基礎中國結的盤繞技法。中國結的盤曲纏繞象征著團結與吉祥,玉米結的緊密交錯寓意著豐收與圓滿,這些承載著美好寓意的繩結,在老人們的手中漸漸有了溫度。

團隊成員周子遊教學中國結 通訊員林虹余攝

團隊成員郭鴻升示范玉米結 通訊員林虹余攝
超輕粘土體驗區同樣熱鬧非凡。團隊成員將粘土分發給老人們,鼓勵大家發揮想象,塑造心中的模樣。對于沒有思路的老人,成員們在一旁適時提供幫助,或調整造型,或搭配顏色,與老人們共同完成一件件充滿巧思的作品。粘土在指尖的揉捏中,變成了承載記憶與情感的載體,拉近了彼此的距離。當粘土作品擺上展臺,那些稚拙的形態恰是跨越年齡的赤子之心最本真的表達。

老人進行粘土體驗 通訊員林虹余攝

老人部分粘土作品展示 林虹余通訊員攝
剪紙區里,紅紙翻飛,剪刀舞動,一幅幅精美的圖案逐漸顯現。團隊成員帶來了福字、窗花等傳統剪紙樣式的模板,向老人們講解剪紙的對稱美與鏤空技巧。老人們拿起剪刀,小心翼翼地沿著線條裁剪,隨著紙屑飄落,一個個靈動的圖案躍然紙上。

團隊成員陪伴老人進行剪紙體驗 通訊員林虹余攝

老人展示剪紙與中國結作品 通訊員林虹余攝
而繪畫區摒棄復雜構圖,采用預制打印的藏族傳統圖騰。老人們執筆悉心填染,隊員趙芳珍、楊仁熙從旁協助。當一幅幅黑白線稿在代際協作中煥發瑰麗色彩,圖騰不再是靜止的符號,而成為漢藏智慧共同激活的文化基因。

老人在作品上簽寫自己的名字 林虹余通訊員攝
十指春風化雪蓮:文化薪火的深度交融 繩結的纏繞是文化傳承的紐帶,粘土的塑形是情感表達的窗口,剪紙的鏤空是匠心獨運的展現,繪畫的色彩是心靈世界的映照。這些手工技藝不僅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個人與集體的精神橋梁。團隊成員林虹余總結道:"我們帶來的不是技藝,而是觸發文化認同的開關。老人們捏的粘土玩偶、填色的圖騰、編織的繩結,都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最可愛的物證。"

團隊成員與老人合影 通訊員林虹余攝
不同地域的文化記憶在指尖碰撞融合,進一步印證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深刻內涵。西行雪蓮團隊以手工藝為舟,載著非遺智慧溯流而上,駛入雪域長者的記憶港灣;又攜著高原的溫度順流而下,將文化認同的種子播撒在青年心田。當青春之手牽引滄桑之手共編一道結、共塑一捧土、共剪一幅畫、共繪一江水,十指傳遞的不僅是千年技藝的溫度,更是中華文脈在新時代雪域高原的重生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