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蘇州城市學院“意動析因,姑蘇‘衛’來”實踐團隊在蘇州市多個商業區域開展了一次性衛生用品市場調研活動。在為期七天的調研中,九名學生先后走訪錢萬里橋小商品市場、蘇州火車站商圈及國際商貿城三類典型商業場景,并通過線上問卷收集了江蘇省內300份消費者反饋,力圖從不同維度還原市場真實面貌。
錢萬里橋市場作為老牌小商品集散地,呈現出傳統批發業態的典型特征。團隊在此發現,部分濕巾產品存在生產日期標識模糊、包裝信息不規范等現象。進一步訪談顯示,一些商戶為控制成本,傾向于采購未明來源的“白牌”商品,主要流向小旅館、小餐飲等對價格敏感的經營場所。這類產品往往缺乏符合標準的消毒和安全標識,產品質量參差不齊。
圖1實踐團成員與顧客交談圖。王姝涵 供圖
相比之下,火車站商圈便利店所售同類商品定價高出三成以上,以獨立包裝口罩、迷你濕巾為主,擺放于收銀臺附近醒目位置,節假日銷量可達平時的2.5倍。盡管價格較高,但其明確標價、品牌可見性高,更符合流動人群對便捷與信任的需求。
圖2實踐團成員與商戶交談圖。王姝涵 供圖
在國際商貿城,團隊觀察到以外貿為主的商戶更加注重材料環保性與創新設計,大量采用可降解材質。出口產品在包裝、材質及檢測標準方面與內銷產品形成明顯差異,反映出國際市場需求帶動的產業升級趨勢。
調研過程中,團隊也遭遇部分商戶初始排斥、消費者拒訪等困難。通過調整溝通策略,最終完成40余家商戶走訪和百余組樣本采集,為行業分析積累了一手數據。
圖3實踐團成員與一次性衛生用品店主深度訪談。王姝涵 供圖
實踐團隊表示,接下來將系統整理調研資料,撰寫報告并提供給相關企業與機構參考。他們希望借此推動企業優化供應鏈管理、提升產品質量標準,促進一次性衛生用品行業在安全、環保與消費者信任等方面實現良性發展。該實踐項目不僅展現出高校學生參與社會議題的積極姿態,也為消費升級與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的小商品市場治理提供了現實觀察與政策思考。
圖4實踐團成員在蘇州站門前合照。王姝涵 供圖
作者:陳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