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關于濰坊環境工程職業學院“五彩石”志愿服務隊赴彭水推普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稿件《濰坊環境工程職業學院“五彩石”志愿服務團隊赴重慶彭水推普解讀鄉村振興“語言密碼”》。
實踐中隊員們深入彭水集市、社區、居民家,從規范商戶發音、助力文化傳播到消除村民發展語言障礙,讓普通話融入百姓生活,為鄉村振興注入語言動力,展現青春擔當。
聯系方式:姓名:齊鑫昊(學生)、電話[16691486524]、郵箱[2624693178@qq.com]、微信號qxhjy0"/>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為鄉村振興注入語言動能。2025 年 7 月 25 日至 31日,濰坊環境工程職業學院“五彩石”志愿服務隊從全國 1680 所高校的 8013 支團隊中脫穎而出,以重點團隊身份跨越 1300 公里,奔赴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這支青春隊伍扎根列車車廂、市井集市、鄉村課堂與田間果園,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化作連接城鄉的 “紐帶”、激活產業的 “引擎”、凝聚民心的 “橋梁”,在渝東南的山水間,書寫青年助力鄉村振興的鮮活答卷。


▲圖為團隊成員在重慶彭水紹慶街道彈子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留下的集體照/圖注
從列車初啟:從 “教發音” 到 “破心防”,語言是打開外界的
1300 公里的列車行程,成為 “五彩石” 團隊推普實踐的首個 “流動課堂”。當團隊成員幫重慶籍乘客張叔校正 “彭水” 地名發音時,張叔的感慨道出了許多鄉村群眾的心聲:“以前去外地談生意,連家鄉地名都說不標準,話沒開口先怯了半分。” 而在協助老年旅客辨認車票到站信息時,一位老奶奶反復摩挲著車票上的字跡,鄭重說道:“你們教的這些話,我都記在本子上,以后獨自出門再也不用慌了。”這些溫暖互動,讓團隊對推普工作有了更深層的認知:推廣普通話絕非簡單的發音訓練,而是幫助鄉村群眾打破 “不敢外出、怯于溝通” 心理壁壘的關鍵。一句標準的地名認讀、一次清晰的信息解讀,不僅傳遞語言知識,更賦予鄉村群眾走向外界、融入社會的底氣,為后續深入鄉村開展實踐筑牢情感基礎。


▲圖為團隊成員在列車上進行普通話推廣活動/圖注
市井穿梭:從 “傳文化” 到 “促共生”,語言是文化傳承的橋
走進彭水熱鬧的鄉土集市,“五彩石” 團隊在煙火氣中探索語言與文化的共生之道。在協助土家族商戶李大姐推廣 “彭水臘肉” 時,李大姐堅持要在普通話推廣語中保留 “臘味透骨、越嚼越香” 的方言形容:“這是咱臘肉的魂,丟了就不是家鄉味了。” 而在記錄苗族 “趕秋節” 民俗時,講述傳說的苗族奶奶主動提議:“你們教我們說普通話,也學學咱苗語的祝福話,游客聽了肯定更歡喜。”這一幕幕讓團隊深刻意識到,推普并非讓方言 “退讓”,而是讓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成為民族文化的 “翻譯官”。方言承載著鄉土的根脈,普通話則拓寬文化傳播的邊界。通過 “方言保根脈、普話拓傳播” 的方式,既能讓彭水臘肉的香氣、苗族傳說的魅力留住鄉土本色,又能讓這些獨特的文化符號跨越地域限制,被更多人看見、喜愛。


▲圖為團隊成員在彭水的街巷、集市進行普通話使用情況調研/圖注
課堂互動:從 “播種子” 到 “共成長”,語言是雙向奔赴的光
在彭水彈子社區的 “紅領巾共推普” 課堂上,“五彩石” 團隊與當地青少年展開了一場語言與夢想的雙向賦能。唐詩賞析環節中,學生小宇主動舉起手:“我要把唐詩用普通話背給外地親戚聽,讓他們知道咱彭水孩子也懂傳統文化。” 手繪夢想風箏時,女孩朵朵的心愿格外動人:“我以后要當老師,既教山里孩子說普通話看世界,也教外來的人說苗語愛家鄉。”原本計劃為孩子播下 “向外探索” 種子的團隊,卻被孩子們 “扎根故土、反哺家鄉” 的志向深深觸動。這場實踐證明,推普從來不是單向的知識傳遞,而是青年與鄉村未來的共同成長 —— 團隊用語言為孩子打開認知世界的窗口,孩子則用對家鄉的赤誠,教會團隊珍視鄉土的價值,讓語言教育真正成為連接青春力量與鄉村希望的紐帶。


▲圖為團隊成員在彭水的街巷、集市進行普通話使用情況調研/圖注
果園實踐:從 “助增收” 到 “謀長遠”,語言是產業振興的鑰
阿依河翠冠梨采摘園里,“五彩石” 團隊的推普實踐與鄉村產業發展需求緊密相連。果農們向團隊傾訴銷路難題:“果子甜、品質好,本地熟客都認,但想賣到外地,語言就成了坎 —— 跟外地收購商說‘果肉細膩’,方言一出口對方就聽不懂;打電話推薦,也說不清果子的優勢。”針對這一困境,團隊成員就地開展 “田間教學”,幫果農將 “摘下來就甜,汁水能流一手” 的方言描述,轉化為 “翠冠梨現摘現吃,甜度 14 度,果肉細膩多汁” 的規范表達,還一同梳理 “自然生長”“新鮮直達” 等能打動消費者的關鍵信息。當果農用新學的普通話與外地收購商成功溝通,收到第一筆跨省訂單時,團隊真切體會到:普通話是打通 “好產品賣向遠地方” 的關鍵鑰匙,不僅能幫助果農實現短期增收,更能為鄉村特色產業長遠發展注入語言動能。


▲圖為團隊成員在阿依河采摘園開展推普助農活動/圖注
七天的彭水實踐,濰坊環境工程職業學院 “五彩石” 團隊完成的不僅是一場推普任務,更是一次對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的深度思考。從列車上的初認知到果園里的真感悟,團隊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需要的不僅是技術與資金,更需要能打通 “心與心、城與鄉” 的語言力量。未來,這支青春團隊將繼續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紐帶,帶動更多青年投身語言賦能實踐,讓普通話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上綻放更多活力,書寫更多 “語潤鄉土、青春筑夢” 的動人篇章。
撰文 | 齊鑫昊 王昌盛 張永鑫 王成浩
圖片 | 林昱穎 樊瀅燦 張議文 常佳星
一審 | 劉海彬
二審 | 楊會坤
三審 | 于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