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成員抵達泰安市岱岳區馬莊鎮泰安汶水良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王一宸供圖
薛麗娜為大家解答玉米小麥相關病蟲害 王一宸供圖
科技小院工作人員采集小麥數據以供分析 王一宸供圖
薛麗娜向同學們展示黑光燈捕獲到的害蟲 王一宸供圖
園主王中琦熱情接待實踐隊 王一宸供圖
該采摘園以草莓種植為核心,其中牛奶草莓因汁水豐富、口感香甜聲名在外。為保障品質,園區采用有機種植模式——通過蜜蜂授粉、施用有機肥、生物防治病蟲害等措施,實現草莓無農藥殘留,可直接采摘食用。“我們有4畝多園地、2個草莓大棚,主打紅顏草莓、牛奶草莓,今年新引進的徽黃草莓更有特色,表皮淡紅、果肉奶白,脆甜爽口。”王中琦的介紹里滿是對作物的匠心。
隊員們認真聽取王中琦的講解 王一宸供圖
但小規模種植的“痛點”也隨之顯現。王中琦坦言,采摘園目前仍“靠天吃飯”:風調雨順時畝產可觀,極端天氣下病蟲害易爆發,畝產常縮水三成。去年倒春寒導致棚內溫度驟降,灰霉病蔓延,給園區造成不小損失。此外,園區病蟲害防治仍以農藥為主,尚未引入智能技術。“蚜蟲啃食會留下黃褐色斑點,梅雨季棚內濕度高時,白粉病、炭疽病也容易爆發,只能靠農藥控制。”他算了一筆賬,一桶藥僅能噴半畝地,單次防治含人工成本超300元,且頻繁用藥會導致草莓蒂部焦斑、影響品相,還存在農藥殘留風險,害蟲產生抗藥性后又需更換高價藥劑。
被害蟲啃咬過后的植株葉片 王一宸供圖
此前赴壽光果蔬種植基地的參觀,讓王中琦對“科技+農業”充滿向往:“那邊大棚里全是傳感器,溫濕度、土壤肥力數據實時傳輸,病蟲害剛有苗頭就能監測到,科技手段確實不一樣。”他表示,未來計劃逐步引入科技設備,“雖然初期要投入,但長遠來看,只有種出綠色安全的草莓,才能贏得市場,實現長遠發展。”
研發賦能:用定制化科技方案破解農業難題
從規模化經營的汶水良田,到小巧精致的裕凌悅采摘園,兩種截然不同的農業圖景,讓實踐隊對“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時代之問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實踐隊結合專業所長,研發出“基于CNN的農作物病蟲害識別與預警系統”小程序,為不同種植主體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
對于汶水良田這類大型種植主體,小程序可融入現有科研監測體系:農戶發現疑似病株時,只需手機拍照上傳,系統能以86.7%的準確率快速識別病害類型,配合科研人員的專業建議,實現精準高效的田間管理;對于裕凌悅采摘園這類小規模種植園,可從“輕量級”應用起步——園主對著病葉拍照,即可知曉是否為蚜蟲危害或白粉病前兆,減少盲目用藥;后續再逐步引入簡易傳感器,構建溫濕度與病蟲害早期預警機制,讓科技慢慢“走進”小棚室。
此次泰安“三下鄉”實踐,既是海大青年將知識轉化為實踐的生動嘗試,更是科技與農業“精準對接”的有益探索。實踐隊成員表示,未來將持續聚焦鄉村振興需求,以更靈活、更實用的技術方案,為大型農田筑牢豐收根基,為小型種植園點亮發展希望,用青春智慧與科技力量,繪就現代農業的美好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