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探究壯鄉風情民俗游線路在邊境鄉村振興中的實際作用,2025年8月上旬,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珠鏈興邊團”走進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靖西市舊州村,圍繞壯鄉風情民俗游線路的運營現狀、對鄉村發展的帶動效應及面臨的挑戰開展專題調研。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舊州壯族生態博物館
舊州村作為“中國繡球之鄉”和“壯族活的博物館”,依托深厚的繡球文化與濃郁的壯鄉風情,精心打造的特色民俗游線路,成為連接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重要紐帶。團隊成員沿此線路實地走訪百年繡坊、壯族生態博物館、特色民宿聚集區及生態花海等節點,通過與游客交流、收集游玩體驗問卷、訪談當地村民等方式,了解民俗游線路的運營現狀。
圖為團隊成員與當地村民合影
在與靖西市舊州街街民委員會村干部的面對面訪談中,團隊明確得知,壯鄉風情民俗游線路的打造為舊州村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直接帶動了村民的就業與增收。線路串聯起繡球制作、民宿經營、特色餐飲等產業,吸引多戶村民參與其中,部分村民通過售賣繡球文創產品、提供民宿服務,年收入實現顯著增長,民俗游相關產業已成為村民增收的核心渠道之一。
團隊成員與舊州村村干部進行交流
然而,壯鄉風情民俗游線路在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仍面臨不容忽視的挑戰。線路中對壯鄉風情的展示多停留在觀光層面,如簡單參觀繡坊、觀賞花海等,缺乏沉浸式互動體驗項目,未能讓游客深入感受壯族文化的內涵,導致游客停留時間短、消費意愿有限。
此次調研活動的開展,不僅為研究壯鄉風情民俗游線路積累了一手資料,也讓團隊成員對邊境鄉村發展有了更直觀、更深入的認識。未來,“珠鏈興邊團”將持續聚焦民俗游線路的提質增效,助力舊州村打造更具連貫性和吸引力的旅游線路。
(通訊員 陶樂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