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7日,黔烽聚力志愿服務團的9名成員在指導老師薛晉的帶領下赴貴陽市息烽縣永陽街道開展為期一周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旨在以實際行動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深入社區、村莊,開展教育關愛、政策宣講、文化傳承與調研活動,以青春之力,助力鄉村振興,傳遞社會正能量。
一、黨的光輝照四方,理論宣講譜華章
團隊帶著對黨的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深入息烽縣永陽街道希望社區、西門社區展開了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共青團十九大精神宣講以及貴州省第十五次團代會精神宣講。初入希望社區和西門社區,團隊感受到了居民們的熱情。在一陣的自我介紹后,成員們時而以飽滿的熱情和生動的語言,同社區居民進一步鞏固黨的政策和精神要義,時而像聽課般認真聆聽居民的建議。在希望社區,團隊成員與居民圍坐在一起,像極了久違的朋友,待到全員就位后,團隊以通俗易懂的話語解讀黨的二十大報告。在西門社區,團隊成員通過互動問答的形式,與青少年交流共青團十九大精神,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和奮斗精神。
通過這次宣講活動,團隊成員不僅傳遞了黨的溫暖,還加深了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他們表示,將繼續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宗旨,為人民服務,為社區貢獻力量。
圖為黔烽聚力志愿服務團成員劉忠菊在希望社區為居民宣講。 陳婭 供圖
二、南門孤懷暖入春,希望教育護未來
在息烽縣永陽街道的南門社區與希望社區,朝氣蓬勃的團隊成員們以行動播撒溫情,如同春風輕拂,溫暖著社區的每個角落。在南門社區,他們為堅韌的長者閆亮國和堅強的盲人馬繼明送去了生活物資與心靈慰藉,用陪伴和傾聽讓老人感受到家的溫暖,孤獨的心靈找到了依靠。希望社區里,成員們設計的寓教于樂活動,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歡聲笑語中,孩子們的眼神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為社區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這次志愿服務,不僅是一次社區活動,更是一次心靈的交流與情感的交融。青年學子們以實際行動書寫責任與擔當,與老人和孩子們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紐帶,如同細雨般滋潤著社區,讓社區的發展在溫情與關懷中欣欣向榮,描繪出溫馨而感人的畫卷。
圖為黔烽聚力志愿服務團成員在南門社區做志愿服務。陳連 供圖
三、貓洞振興調研,三農論道紀實
在貴州的綠水青山懷抱中,貓洞村,一個充滿故事與希望的地方,正以“二二三三”模式,譜寫著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該村將“組織振興”與“產業振興”作為雙翼,引領著村民逐步實現“強村”與“富民”的夢想。紅色文化與美麗鄉村在這里交相輝映,鄉村旅游與農產品品牌相得益彰,“紅、農、旅”融合發展,貓洞村宛如璀璨明珠,鑲嵌在這片土地之上。
圖為指導老師薛晉在息烽縣永陽街道貓洞村村史館為成員講解。 彭香菊 供圖
黔烽聚力志愿服務團成員參觀黨建文化館,穿越時空,與紅軍長征對話,感受歷史的厚重與激情。貓洞村的“五特”“五治”“五亮”“五榜”“五創”,如同珍珠串連,繪就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每一處都生機勃勃,活力四溢。
紅色美麗村莊的建設,不僅是一次物質的變革,更是一場精神的洗禮。團隊成員張麗琴和李芳婷,以激情的宣講,點燃村民心中的希望之火,鄉村振興的夢想在村民們心中生根發芽。黨建引領,如同燈塔,照亮前行的道路,新鄉賢的培養,為村莊注入了新鮮活力,他們與老黨員并肩,引領共商共治,將民族文化、紅色文化與生態文化完美融合,繪制出鄉風文明的美麗圖景。
貓洞村的故事,如同一首悠揚的歌,唱響了鄉村振興的希望與夢想。這里,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故事,每一顆心都充滿激情。貓洞村的成功,不僅是個例的輝煌,更是息烽縣鄉村振興畫卷中一抹亮色,它,以獨特的方式,講述著鄉村振興的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了一個充滿活力、希望與美麗的中國。
貓洞村,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正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詮釋著鄉村振興的美麗與力量,讓世界看到了一個充滿希望與活力的美麗中國,一個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的中國。
圖為黔烽聚力志愿服務團在學校行政樓前合影。彭香菊 供圖
“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興則國家興。”這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黔烽聚力志愿服務團的成員深刻領悟到了鄉村振興對于國家整體發展的重要性,他們將把這份熱情和力量轉化為實際行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通訊員 馬定平 李芳婷 劉忠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