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歷史名人紀念館文化影響力調研報告
摘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推動文化名人影響力與城市文化知名度共同提升,是濟南市文化建設的應有之義,也是使濟南市歷史文化名人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浪潮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價值的有益途徑。
名人文化資源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載體,是在歷史文明的進化過程中積累起來的文化財富,它承載了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記憶,記錄了某一歷史階段文化的發展過程。在當代,各種優秀文化資源的價值不斷凸顯,在現代社會中發揮著重要的文化傳承作用。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促進其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對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具有重要作用。名人文化資源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以及經濟價值,通過研究名人精神、事跡、遺址等,能夠清楚了解該名人所生活年代的社會發展狀況、文化民俗等,對于研究名人的當代文化價值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越來越高的追求,這種追求在旅游發展中也得到了體現,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滿足于以往流于表面的旅游方式,而是尋求深刻的文化體驗。在這種情況下,名人文化旅游發展迅速,成為了一種旅游新趨勢,備受當代旅游者青睞,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濟南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名人資源。這些歷史文化名人的故居、紀念館等成為了傳承和弘揚濟南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調研活動,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這些紀念館的現狀及其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歷史名人紀念館作為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通過展示名人的生平事跡、歷史貢獻等,向公眾傳遞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這些紀念館不僅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更是激發公眾愛國情感、增強民族自信心的重要平臺。因此,對紀念館的文化影響力進行調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然而,我們了解到,盡管濟南市擁有眾多歷史文化名人紀念館,但在實際運營中,一些紀念館的文化影響力有限,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通過調研活動,可以深入了解這些紀念館在文化傳承、教育功能等方面的現狀,發現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提升紀念館的文化影響力提供決策依據。
關鍵詞:濟南;歷史名人紀念館;文化影響力;旅游開發
一、調研活動背景與意義
(一)研究背景
文化興則民族興,文化強則國家強。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多樣,文化認同感逐步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強烈追求歷史的回溯和文化的傳承。近年來,人們的文化旅游消費需求不斷升級,旅游越來越追求舒適度和高品質。旅游形式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文化旅游市場不斷擴大,已成為我國旅游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1年4月,文旅部發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著力推進文旅融合,發揮文化賦能、旅游帶動作用;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進文旅融合創新發展;依托文化資源開發旅游產品、提升旅游品位;用好旅游景區媒介,傳播優秀中華文化,使旅游成為宣傳文化建設成就的重要窗口。2022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規劃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資源開發,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更加堅定文化自信。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文化產業的發展勢頭更加迅猛。特別是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推動下,文化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其中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2022年8月,中宣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發布會,據介紹,近幾年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創新活力競相迸發,文旅產業規模逐漸壯大。2019年,文化相關產業增加值達到44363億元,旅游相關產業增加值達到44989億元,占GDP比重分別為4.50%、4.56%,多種文化資源得到開發利用,文旅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更加凸顯?梢娢幕吐糜萎a業能夠釋放巨大的發展空間,刺激經濟發展。
濟南市,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以來就孕育了眾多的杰出人物,他們在文學、藝術、政治等領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為了傳承和弘揚這些歷史名人的文化精神,濟南市建立了多個歷史名人紀念館,如李清照紀念館、辛棄疾紀念館等,以展示他們的生平事跡和文化成就。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這些紀念館的文化影響力是否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是否滿足了公眾的文化需求,成為了一個值得關注和探討的問題。
(二)研究意義
1.促進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通過調研活動,可以深入了解濟南市歷史文化名人紀念館的展覽內容、展示方式以及教育功能,從而進一步挖掘和傳承濟南的歷史文化。紀念館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通過展示名人的生平事跡、歷史貢獻等,可以激發公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尊重,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提升紀念館的文化影響力
調研活動可以評估紀念館在社會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為其改進展覽、加強宣傳等提供參考。通過媒體、網絡平臺等多種渠道進行宣傳,提高紀念館的曝光度和關注度,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觀,進而擴大其文化影響力。
3.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
濟南市歷史文化名人紀念館作為重要的文化旅游資源,其文化影響力的提升有助于推動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通過紀念館的展示和宣傳,可以吸引更多游客了解濟南的歷史文化,進而帶動當地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4.增強公眾對名人的認識和了解
調研活動可以深入挖掘名人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通過展覽、講座等形式向公眾傳播名人的生平事跡和貢獻。以蔡公時紀念館為例,公眾對名人的認識和了解有助于激發其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感,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5.為紀念館的改進和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調研活動可以收集游客和市民的意見和建議,了解他們對紀念館的期望和需求。這些意見和建議可以為紀念館的改進和發展提供決策依據,使其更好地滿足公眾的需求和期望。
二、研究現狀綜述
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誕生了諸多知名度高、影響深遠的歷史名人,相應的遺留下了數不勝數的名人文化資源。國內對名人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近年來發展迅速,研究較為廣泛,成果豐富,主要包括地方名人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研究、名人文化資源開發價值研究、名人文化資源開發路徑研究等方面。
(一)地方名人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研究
由于名人文化資源具有集中性、地域性特點,因此,在當前關于名人文化資源的研究中,大都以地方性名人文化資源研究為主。吳楠、陳娜(2014)梳理和分析了開封市的名人旅游資源,總結了其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辦法,為開封市的文化旅游開發進一步提供了理論指導。藍武、羅繼名(2015)分析了蒙山縣名人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價值和意義,提出要充分開發利用蒙山縣的名人文化資源,促進名人文化資源進一步推動縣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熊文平(2019)從問題角度出發,闡述了撫州名人文化資源開發的主要問題有缺乏物質載體、市民參與度低、缺乏創意、缺少文化內涵等方面,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夏冬波(2020)通過對合肥現有的名人文化資源進行梳理,提出了合肥開發利用名人資源的對策建議。樊建科(2021)對開封的歷史名人文化資源進行了調查,對開封政治、文學、科學等領域代表性名人進行闡述,挖掘出許多不為人知的名人事跡,對于開封歷史名人資源的應用研究具有重大意義。王鑫(2022)研究了湖湘的紅色名人資源,利用SWOT模型方法,厘清了湖湘紅色名人資源的優劣勢、機會和威脅,為湖湘紅色名人文化資源提出了品牌策略,為其他地區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紅色名人文化品牌提供了參考。
(二)名人文化資源開發價值研究
秦春林、謝雨萍(2007)強調開發名人文化資源的價值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提高歷史文化價值、提升旅游吸引力、弘揚歷史文化、教育作用、提高經濟效益。王芳、韓國春等(2011)認為進一步擴大名人文化效應, 對于豐富城市文化內核、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名人文化資源作為一種稀缺而特殊的旅游資源,擁有強大的文化吸引力,能夠吸引旅游者并產生極高的旅游開發價值。褚紅(2012)認為名人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開發的重要文化內核,文化名人的精神、理念、作品對現代人有指導作用,名人遺跡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王慧婷(2020)認為名人文化正在發展為一種能夠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經濟產業,能積極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文章指出,名人文化資源具有地域集中性特點,容易被當地民眾認可從而產生親切感,對當地民眾能夠產生教化作用,對于提升民眾文化自信、增強民眾文化認同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許愛珠(2013)以江西地區的歷史名人文化資源為例,從文旅深入融合的角度出發,指出發掘名人文化資源是助力江西旅游業崛起的精品模式,這種模式不但可以弘揚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還可以將名人資源轉化為文化旅游資本,將文化價值變為經濟價值。
(三)關于名人文化資源的開發路徑研究
郭炳潔、李虎(2013)強調要促進中原經濟區的經濟發展,重點在于建設中原“根親文化”品牌。“根親文化”中的核心內容是歷史名人文化, 在科學保護的基礎上有效地對歷史名人資源開發利用是建設“根親文化”品牌的工作重點。方穎(2014)認為名人文化是天津市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文章指出,開發天津名人文化資源,要注重打造地區名人品牌,開發具有天津市代表性名人的物質載體,才能將天津名人資源化無形為有形,促進天津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謝應光、曾虹佳(2015)以四川郫縣揚雄文化資源為例,分析了該文化資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應將揚雄墓文化資源作為重點開發對象,加強揚雄文化品牌建設,應借助其文化名城優勢,不斷將區域文化生態優化升級,促進揚雄精神文化在當代的傳承。歷亞麗(2017)從茶旅游業發展中的問題出發,結合河南名人文化資源概況,提出要將名人文化資源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融入到茶旅游業發展中,要注重多樣性融入才能使名人文化資源更好地為茶旅游業的開發服務。崔瑾(2017)認為山西名人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應該與互聯網技術融合,建立“山西名人文化素材庫”、拓寬文化溝通渠道、開發多種多樣的沉浸體驗性強的文創產品、加大文化傳播力度、完善相關政策,以實現名人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的優質轉化。陶祝婉(2020)將溫州地區的文化名人按照不同領域不同時代進行分類,對其名人文化資源開發現狀進行總體概括,針對開發中存在的問題,指出應進一步健全名人文化旅游資源保護機制,積極利用新興科學技術及新興媒體助力溫州地區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進一步推動溫州地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何婷婷(2021)分析了遼陽名人文化資源的開發現狀和問題,提出要從名人文化本身出發,致力于打造獨特的城市文化名片,加大與名人文化相關的基礎設施投入等建議。
綜上來看,對名人文化資源開發對策的研究,其結論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深入挖掘名人文化內涵,加強名人文化資源與旅游業融合發展;二是加強名人文化品牌建設;三是加大名人文化傳播力度,擴大名人影響力;四是完善名人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三、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通過搜索圖書館知識庫、查閱地方市志等相關圖書、查找政府文件和政策等多途徑獲取相關的文獻資料,重點整理與歷史名人、名人文化資源、名人文化旅游相關的研究文獻,了解國內外名人文化資源研究的現狀,為本研究提供充分的依據和理論基礎。
實地調查法。團隊成員前往蔡公時紀念館、老舍紀念館、曾鞏展覽館、路大荒紀念館、李清照紀念館、李苦禪紀念館、王雪濤紀念館等多處紀念館進行實地觀察,了解濟南市歷史名人紀念館的管理與運營工作情況。
問卷調查法。本文以濟南市名人文化資源為研究對象,在濟南歷史名人紀念館景點開展實地調研,了解濟南名人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具體情況。通過給游客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旅游者對當地名人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感知情況,獲取本研究所需要的數據。
定量分析法。完成調查問卷收集工作后,利用Excel、SPSS等軟件,對收集到的問卷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整理濟南歷史名人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滿意度結果,分析濟南名人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為下一步提出濟南名人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對策提供依據。
四、研究結果
在調查的濟南市民及外地游客中,約74.47%的人聽說過李清照紀念館,聽說過老舍紀念館的游客數量也達到約68.09%,顯示出較高的知名度;而王雪濤、路大荒等名人紀念館知名度僅在5%之下。盡管大部分人聽說過濟南歷史文化名人紀念館,但僅有約68.89%的人表示愿意參觀,顯示出參觀意愿的差異。在了解濟南歷史文化名人紀念館的渠道中,親身經歷和朋友、親人口中傳聞是主要的兩種方式,分別占比79.07%和34.88%。在濟南市的不同區域,濟南歷史文化名人紀念館的關注度存在差異,其中濟南市中區的關注度最高,達到57.45%。在參觀濟南歷史文化名人紀念館的頻率上,約65.96%的人表示是第一次參觀,顯示出參觀的新鮮感。在被問及濟南歷史文化名人紀念館的意義時,約95.74%的人認為它能幫助了解相關歷史人物和文化,顯示出高比例的認同感。擴大濟南歷史文化名人紀念館影響力方面,約72.34%的人認為網絡平臺宣傳、虛擬現實技術、線上導覽服務和文創產品的出版等活動是有效的,顯示出活動策略的重要性。
五、濟南名人紀念館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一)開發利用層次淺,缺乏深度體驗感
目前來看,濟南名人紀念館文化資源待深入開發者居多,很多名人故居、名人紀念館的開發還只是處于起步階段,旅游產品設計單調,缺乏生動趣味性。已開發的老舍紀念館、曾鞏展覽館等展覽內容單調、展覽形式較為單一,大部分展品只是排列在展示墻或展示柜中,相關介紹也僅僅用圖片的形式擺放在旁邊,且圖片文字介紹內容不全面,只是對人物生平或事件作簡短的概述,嚴肅有余,活潑不足,整個游覽過程較為沉悶,缺乏互動性和趣味性,給游客帶來的體驗感非常差。這主要是因為開發層次太低,開發體系不成熟,旅游產品缺乏深度體驗感導致游客在游覽過程中也只是走馬觀花的看一遍,從而難以對名人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名人紀念館和名人故居將名人、歷史事實以及地點緊密聯系起來,對傳播和弘揚名人文化思想有著重大的意義,需要進行深層次的開發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
(二)開發重形象建設,忽視名人文化本身
游客對濟南名人紀念館的外觀形象、環境、基礎設施等方面滿意度相對較高,而對其他各項反映名人文化的指標不滿意,這也說明了在濟南名人紀念館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存在過分重視外在形象建設、忽視名人文化本身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盲目跟風開發,對名人文化資源開發的成功案例缺乏深度研究,缺乏獨特性規劃。目前,在名人故居、紀念的開發中,建筑的外觀和周邊的環境都達到了較高水平,能吸引游客入內游覽,但由于缺乏名人文化內涵的體現,導致游客的重游意愿大大降低。由于缺乏對名人本身精神厚度的挖掘,使得游客文化體驗不夠深刻。名人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的重中之重中是對名人文化內涵的挖掘,過于重視外在環境建設,從而忽視了濟南名人文化內涵的挖掘,這種開發理念導致一些名人文化紀念館和名人文化產品空有外在形象,缺乏內在的名人精神厚度,無法讓游客感受到名人在當代的情感溫度,不能引起游客的共鳴,也難以在激烈的名人文化旅游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因此,今后濟南名人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中應繼續深入挖掘名人文化內涵,最大程度地展現濟南名士文化。
(三)名人文化產品缺乏特色,吸引力不足
目前已開發的濟南名人文化產品,大都不能展現名人文化底蘊,更缺乏藝術價值。由于缺乏名人文化內涵,很多參觀者即使購買了名人文化產品,但在參觀結束離開名人景點一段時間后腦中無法通過相關產品或文化紀念品對名人事跡和名人精神留有印象。部分名人文化產品以名人為賣點,但名人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或產品缺乏特色,導致實際的產品并沒有非常強大的吸引力。
濟南目前缺乏文化產品創意人才,名人文化產品種類單一,樣式雷同,導致吸引力嚴重不足。應進一步完善創意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創意人才隊伍建設,為打造特色名人文化產品提供人力支撐。開發名人文化產品的意義是讓游客將名人文化帶進生活,讓名人精神通過文化產品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以達到傳播名人文化、提升影響力的目的。因此,這就要求名人文化產品設計必須富含名人思想或精神元素,突出名人特點且具有創意性。
(四)名人文化氛圍不足,文化資源整合度低
目前,濟南名人文化資源的開發重點主要集中在單個名人文化資源的開發上,缺乏對區域內名人文化資源的整合,缺乏系統性開發,很多名人故居、名人紀念館等建筑都處于一種曲高和寡的孤立狀態,無法在周邊的環境中找到和諧的文化氛圍,難以帶動濟南名人旅游業的發展。由于缺少與名人相關的文化宣講活動和名人文化節慶活動,游客在參觀游覽時感受不到濃厚的名人文化氛圍,無法深刻體會名人文化。另外,一些歷史名人紀念館內,擺放的是一些非常現代化的、與名人精神氣質不符的物品,使得整個景區氛圍與名人本身非常割裂,游客很難身臨其境地感受名人文化。濟南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名人文化資源眾多,分布在各區,在濟南名人文化資源開發中未能進行區域系統化開發,形成名人文化資源的聯動效應,限制了濟南名人文化資源開發的空間。
六、名人文化融入濟南城市文化建設的途徑
(一)強化政策支持,充分保護名人文化資源
針對名人文化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政府應強化政策支持,制訂符合濟南實際的保護、傳承規劃,明確名人文化資源保護、傳承的目標和范圍。通過科學謀劃,推進工作有序進行。同時,加強監管力度,確保規劃得到有效執行。
首先,制訂相關法規,為名人文化資源的保護提供政策保障。加強對名人文化資源的保護和管理,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導,才能確保這些寶貴資源得到妥善保存。其次,投入專項資金支持名人文化產業發展。通過向相關名人文化產業提供資金,確保其良性運轉,為名人文化資源的保護提供物質保障。再次,在推動名人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方面,政府還應科學規劃、合理利用,將名人文化資源類的文化產業項目列入發展規劃中,堅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方針。通過科學謀劃,努力實現名人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之間的平衡。最后,加強與相關科研機構和學術組織的積極合作,共同推動濟南名人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
強化政策支持和引導是保護名人文化資源的關鍵所在。政府應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制訂科學規劃、加強監管力度、引導社會參與、挖掘文化內涵,確保名人文化資源得到充分的保護和傳承。只有這樣,才能讓濟南名人文化資源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為后人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二)整合名人文化資源,提煉精神內核
名人文化資源的整合與挖掘是融入城市文化建設的先導工作。
首先,全面整合濟南名人資源,通過設立專項資金、組織專家團隊、搜集文獻史料、實地調查研究等方式,將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濟南名士從籍貫、仕官、游歷等方面對其進行分門別類,發掘名人歷史故事、整理典籍作品、全面評估名人紀念館文化影響力,確定其在城市文化建設中的價值和地位,形成系統的名人文化資源庫,撰寫濟南名士資料志,確保每位名士的生平事跡、成就貢獻有檔可查、有跡可循。
其次,在梳理名人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提煉每位名士的精神內涵和普遍意義,深入分析名士的人格品質和精神面貌,包括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方面,形成具有城市特色的精神內核。同時,將提煉的精神內核與城市文化相結合,構建具有城市特色的名人文化效應,讓更多的市民、游客了解和認同這種精神,以實現名人紀念館文化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最后,在推進整合資源的同時,大力實施“濟南市名人文化創新保護工程”,辦好濟南市名人文化研究系列活動,通過編寫名士大傳、制作名士紀錄片、開設名人文化專題講座、舉辦美術書法作品展覽等方式,鼓勵和支持一批以名人文化為題材的文學藝術創作,推出更多優秀的文藝作品,系統性推進閔子騫、秦瓊、李清照、曾鞏、辛棄疾、張養浩、老舍等名人的研究,闡發其中蘊含的思想內涵及當代價值,讓優秀精神煥發時代新魅力。
(三)打造名人文化產業,發展特色經濟
在打造名人文化產業的同時發展特色經濟,是名人文化融入濟南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實踐路徑之一。結合濟南的實際情況,明確文化產業發展目標、任務和措施,打造名人文化品牌,發展文化旅游經濟,鼓勵和支持文化企業、創意團隊等市場主體參與產業發展,推動產業的創新轉型升級。
首先,打造具有濟南特色的名人文化品牌是發展文化產業、特色經濟的重要路徑。在打造名人文化品牌的過程中,要注重品牌畫像的獨特性和唯一性,避免與其他地區的歷史名人品牌重復。通過設計專屬標識、符號和口號來塑造品牌的形象和特色。同時,加強品牌的宣傳和推廣,利用媒體和網絡等渠道,擴大品牌的影響力和覆蓋面。
其次,要注重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整合名人旅游資源,精心打造文化深度游、專題游等。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名人文化活動,如名人文化節、文藝演出等活動,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資者關注名人文化,讓游客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濟南名士風采和精神。還可以結合濟南民俗文化和旅游資源,開展以名人文化為主題的旅游活動,吸引外地游客前來游覽。
最后,利用媒體和網絡平臺,擴大名人文化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一是注重創新研發,開發具有濟南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在舉辦活動的同時,生產銷售一批具有濟南特色和底蘊的游戲、動漫、紀念品等優秀文創產品,形成多元產業鏈,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例如,可以設計以辛棄疾、李清照等名士為主題的紀念品等,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二是加強政策扶持和人才培養,出臺相關政策,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通過以上策略的實施,濟南可以充分利用名人文化資源,打造具有濟南特色的名人文化產業,推動特色經濟的發展,實現雙贏。
(四)增強名人文化宣傳,構建文化體系
加強名人文化宣傳并構建文化體系,對于一座城市來說,既能夠提升文化軟實力,也能夠增強市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濟南應大力宣傳名人文化,將名人文化融入城市血液;加大名人文化弘揚力度,講好濟南文化故事。首先,在全市范圍內廣泛開展群眾性名人文化普及。深入推進名人文化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家庭等活動。通過展覽展出、AI互動、線上直播、知識競賽等方式,運用便捷的傳播手段促進名人文化在濟南落地生根,使名人文化與市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讓名人文化惠及廣大市民,使之成為廣大市民熱愛濟南、建設濟南的內在驅動力。結合名人歷史文化的推介宣傳,匯集民智,凝聚力量,振奮精神,鼓舞斗志,真正使名士基因融入濟南的城市血液。
其次,通過完善文化設施,為市民提供豐富的文化活動和學習資源。加強名人文化教育,在學校、社區等場所開展活動,提高市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將名人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規劃,如開發名人文化旅游線路、串聯名士故居和紀念館等。在主干道、次要街道設立名士元素指示牌;在十字路口處的指示牌上標出老舍故居、辛棄疾紀念館、李清照紀念館的距離和方位,擴大名人文化的影響力;在公園、廣場等公共場所設置名士雕塑、名人文化墻等,讓市民游客在生活中感受名士精神的熏陶,增強對名人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七、總結
名人文化資源融入濟南城市文化建設需要從多個層次和角度進行考量和實踐。通過深入挖掘與整理資源、構建文化品牌、開展文化活動、加強設施建設以及推動文化創新與發展等做法,可以有效地將名人文化資源融入濟南城市文化建設中,為濟南的可持續發展和文化繁榮作出貢獻。名人文化融入濟南城市文化建設是未來的必然趨勢。強化政策支持,充分保護名人文化資源;整合名人文化資源,提煉精神內核;打造名人文化產業,發展特色經濟;增強宣傳力度,構建文化體系,是濟南名人文化資源融入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實踐路徑。通過上述做法,才能真正把相關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為濟南城市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使濟南名人文化加快融入濟南城市文化建設,提升濟南城市形象,提升濟南城市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 文化和旅游部發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J].中國會展(中國會議),2021,(12):26-29.
[2] 中辦國辦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N].人民日報.2022-8-17.
[3] 吳楠,陳娜.談開封歷史文化名人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4(18):191-192.
[4] 藍武,羅繼名.鐘文典在太平天國史研究領域的主要成就及特色——兼談蒙山縣文化名人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賀州學院學報,2015,31(03):12-19.
[5] 熊文平.撫州歷史名人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9,No.183(03):13-16.
[6] 夏冬波,彭飛,石梅.合肥名人資源保護利用路徑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20,38(01):13-16.
[7] 樊建科.開封歷史名人資源調查與應用研究[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3(03):99-104.
[8] 王鑫.基于SWOT模型的湖湘紅色名人文化品牌策略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2,29(08):83-87.
[9] 秦春林,謝雨萍.對歷史名人旅游資源開發的探討——以李宗仁故居為例[J].商場現代化,2007,No.515(26):251-253.
[10] 王芳,韓國春,秦學武.河北省古名人文化旅游開發前景[J].中國商貿,2011,(17):187-188.
[11] 褚紅.河南名人文化產業化與中原經濟區建設[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34(S1):99-100.
[12] 王慧婷.美麗城鎮建設中的名人文化資源利用研究——以三毛文化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23):272-273.
[13] 許愛珠.基于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江西歷史名人資源開發[J].求實,2013,(12):78-81.
[14] 郭炳潔,李虎.根文化視域中的河南歷史名人[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6(04):136-139.
[15] 方穎.天津歷史文化名人資源及對旅游開發的啟示[J].蘭臺世界,2014(14):70-71.
[16] 謝應光,曾虹佳.歷史文化名人資源的保護與利用路徑研究——以四川郫縣揚雄文化資源為中心的考察[J].中華文化論壇,2015,(07):158-165.
[17] 歷亞麗.河南歷史文化名人與茶旅游業發展研究[J].福建茶葉,2017,39(03):102-103.
[18] 崔瑾.“互聯網+”背景下山西歷史名人文化資源的資本化[J].山西檔案,2017,(05):186-188.
[19] 陶祝婉.溫州歷史名人文化資源開發探索[J].中國經貿導刊(中),2020,(10):81-83.
作者:馬文琪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