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梁志偉)在耒陽三架街道辦訪談時,稻田間收割機的陣陣轟鳴與當地工作人員的那一句“讓法治走進鄉村基層治理的最小單位”時時縈繞耳畔,告訴我這是跟隨實踐團探尋中國基層法治情況的第二個夏天。一路上我見到了許多淳樸卻好似蒙了一層霧的臉,不論是躬耕于田畝還是匍匐于桌前,千千萬萬的中國基層百姓,他們值得更好的法治。而我們,就要做這綿延的螢火,步履不停,為法治浸潤基層盡綿薄之力。
--來自團隊成員劉祉曼調研日志
“法立于上,教弘于下。”基層作為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亦是推行法治的最后環節。今年暑期,來自中南大學法學院的“步行千里,法傳百家”實踐團實地前往湖南省耒陽市多個基層單位開展實地調研,與當地市委政法委、司法局和街道辦負責人等開展深度訪談,近距離了解法治運行過程,探尋基層法治經驗。
為落實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近年來,耒陽市探索出“灣村明白人”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條共建共治共享、可復制可推廣的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子。而“灣村明白人”在基層法治建設中如何發揮作用?耒陽法治建設取得了什么成果和進展?
為了探尋問題的答案,在當地市委政法委、司法局的組織安排下,實踐團調研旅途的第一站來到了耒陽市三架街道,同相關負責人展開交流座談會。三架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政法委員賀夢銘向調研團隊介紹道:“灣村明白人具有人熟、地熟、情況熟和說話群眾肯聽、愿聽的優勢,這讓他們在化解灣村矛盾糾紛中發揮巨大作用。”據其介紹,“灣村明白人”工作開展以來,耒陽市選出調解能手3087名,累計化解鄉村矛盾糾紛6132件,成功率99%,真正實現了矛盾不上交。
(實踐團參加街道座談會)
隨后,為進一步感受當地基層治理實效成果,實踐團跟隨街道辦負責人前往“灣村明白人”典型示范基地參觀學習。在三橋社區陸家灣,老支書陸元范通過展板圖片展示、禁毒視頻播放、VR設備沉浸式體驗等形式,向團隊成員詳細介紹了禁毒教育基地建設和作用發揮等情況。在七嶺社區黃泥嘴灣村,村支書徐柏林在推進移風易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調解矛盾糾紛等方面與實踐團隊開展了深入交流。
(團隊成員認真聽取講解介紹)
中國農村、農民正在從“鄉土中國”的形態向近代化轉變,如何重新認識基層農村的法律實踐?實踐團前往耒陽市司法局同相關負責人開展調研座談。“如何高效地為群眾化解矛盾糾紛是基層法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在鄉村,因其熟人社會的性質,糾紛化解工作的開展還需法中容情。”司法局曹主任如是說。一同參會的還有蔡子池街道的專職調解員李穎,他提及目前耒陽市設立了聯合調解委員會,從社區向上逐級解決矛盾,完善建立起糾紛化解多元治理機制。
(實踐團調研耒陽市司法局)
走向基層,團隊感受到了基層法治建設的日新月異。在當地被評選為“湖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的遙田鎮被塘村,村支書自豪地向團隊描繪“灣村明白人+法治建設”的創新模式。通過創建網絡平臺、開辦法治學校、舉辦入村懇談會等方式,以創新驅動推進法治建設,被塘村譜寫了自己特色獨屬的普法方式。著眼未來,他們還將深耕厚植,篤行致遠,不斷完善基層法治建設工作,打造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實踐團同被塘村委會進行交流)
“基層法治建設,需要駐村干部走訪每家每戶,用熱情與耐心去傳達和普及,要想民之所想,辦民之所需。”司法局的李隊長說到。炎炎夏日,他們衣著樸實、皮膚黝黑,十年如一日扎根一線,用實際行動和勤勉耐心去傳播法治聲音。
(實踐團與村委會成員合影)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在耒陽市為期一天的調研實踐中,這群來自中南大學法學院的學子用雙腳丈量基層土地,深刻認識到當地法治建設經驗以及基層矛盾糾紛化解方式,他們為當地“灣村明白人”基層群眾治理新模式的特色品牌所啟發與激勵,對扎根基層治理一線、創新社會治理方式的工作人員點贊!
供稿單位:中南大學法學院
通訊員:梁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