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薪火相傳——美育沁潤童心
報告題目:非遺薪火相傳——美育沁潤童心
學校名稱:塔里木大學
時間地點:新疆阿拉爾市桃源社區、阿圖什市幸福街道辦事處吾斯塘路社區、喀什艾德萊斯非遺館
實踐團隊:“非遺薪火相傳-美育沁潤童心”三下鄉實踐團隊
作者名稱:胡永信
實踐方式:線下實踐
團隊成員:蘇辰、胡永信、崔碩碩、白小丹、麥吾蘭、吳欣怡、蔡文凱、周金新
指導老師:李秀麗、高秋玲
摘要: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實踐團隊采用實地調研、訪談和文獻研究等方法針對艾德萊斯絲綢、維吾爾民族樂器制作和模制法土陶燒制三項非遺技藝,分別到了新疆喀什艾德萊斯非遺館、高臺民居等地,進行采訪調研。實踐團還前往阿拉爾和阿圖什開展了非遺進社區的社會公益實踐活動,向社區兒童介紹并教學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植物拓印。活動旨在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以實際行動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推動非遺文化傳播,積極參與社會公益實踐,幫助社區兒童建立文化認同,樹立文化自信,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關鍵詞:三下鄉、非遺進社區、文化自信、傳承與發展
1. 實踐背景
1.1. 新疆是中國獨特的多民族聚居地區,擁有豐富多樣的代表著不同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新疆非遺文化,既利于弘揚民族文化,有助于促進各民族的交流與融合。同時,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對于維護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1.2. 艾德萊斯絲綢、維吾爾民族樂器制作、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植物拓印這些非遺在各自的領域都曾有過自己的輝煌時代,時過境遷,科技推著時代一往無前,這些富有詩意的傳統手工藝術在生產生活中逐漸被更為高效的機械化所替代,手工技藝即將失傳。
1.3. 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今天,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統籌兼顧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今天,拯救、保護、傳承和弘揚非遺,筑牢并強化我們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是很必要的。
2. 實踐目的
2.1. 拯救、保護、傳承和弘揚非遺,助力文化振興。盡己所能,結合時代特征,利用新媒體的便利,宣傳優秀非遺文化,吸引更多的人關注非遺文化。使新疆非遺不斷走進大眾視野,為當地非遺保護具體工作提供一定幫助;
2.2. 提升自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培養社會責任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提升社會實踐、團隊協作、組織領導等各方面能力,端正學習態度,為往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夯實基礎。
2.3. 呼吁群眾。呼吁群眾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踴躍參與社會公益實踐,關注社會熱點,增強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力,增強社會的凝聚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
3. 實踐內容
3.1. 實踐主題一:非遺調研,拜訪非遺傳承人
3.1.1. 新疆維吾爾族艾德萊斯綢織染技藝
3.1.1.1. 采訪地點:喀什艾德萊斯非遺館
3.1.1.2. 艾德萊斯綢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維吾爾族生產并且是維吾爾婦女最喜愛用于做服裝的土產絲綢,主要產于和田市、喀什市、莎車縣等地,艾德萊斯以為扎染這種絲綢采用我國古老的扎經染色工藝,按圖案的要求在經紗上扎結進行分層染色、整經、織綢,染色過程中圖案因受染液的浸潤,有自然形成的色域參差錯落疏散而不雜亂,既增加了圖案的層次感和色彩的過渡面,又形成了艾德萊絲綢紋樣富有變化的特點,維吾爾族婦女特別喜愛這種綢料,給他起了個雅號:玉波甫能卡那提古麗,意為布谷鳥翅膀的花,隱喻它能給人們帶來春天的氣息。艾德萊斯綢可分為四大類:一是黑主色類綢,圖案紋樣主要有耳墜、流蘇、柵欄、公羊角、鐮刀、花卉等;二是紅主色類綢,圖案紋樣主要有梨、蘋果、鋸子、木槌、植物葉、小花、熱瓦甫琴、巴達木杏等;三是黃主色類綢,圖案紋樣主要有蘋果、木梳、鏈條、柵欄、巴旦杏等;四是莎車類綢,色與色之間彼此相隔,形成多組合形式,呈現出一種跳躍的韻律。
3.1.1.3. 艾德萊絲綢的圖案樣式繁多,各種圖案是從上到下按規則排列。有的圖案較為直觀,容易辨認,有的圖案則運用強烈的藝術造型,引人暇思;瓜果圖案體現了新疆是瓜果之鄉的特色,樂器圖案反映了新疆少數民族能歌善舞的豪邁情懷;各種圖案都具有強烈的新疆地方特色,是維吾爾族人民生活和文化在服飾上的反映,艷麗的色彩與沙漠環境形成強烈的對比,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3.2.1. 維吾爾民族樂器制作
3.2.1.1. 采訪地點:喀什“第五代傳人民“族樂器店
3.2.1.2. 維吾爾民族樂器制作第五代傳承人:麥麥提依明·阿巴拜克熱
3.2.1.3. 新疆維吾爾族樂器制作技藝是一種特殊的傳統技藝,它是以地域和民族作為特殊標志的,是中國維吾爾族獨有的,居住在新疆天山南北各地的維吾爾族人民能歌善舞,中國的新疆也素以歌舞之鄉著稱。
3.2.1.4. 在喀什古城的樂器巴扎上,有一家與眾不同的店:第五代傳人民族樂器店。這家民樂店是麥麥提依明·阿巴拜克熱和兄弟三人一同經營的,如今他們已經成為第五代傳人。走進民樂店,就看到其中一面墻上懸掛著很多照片,有買買提依明的爺爺制作樂器的,也有兄弟一起彈奏著樂器的照片。
3.2.1.5. 每一張照片都記錄著民樂店的發展歷程。阿巴拜克熱說他們爺爺的爸爸就開始制作民族樂器了,現在已經傳到他兒子這一代也就是第五代,他還強調祖傳的手藝不傳給女人,制作這些琴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但也要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它。
3.2.1.6. 麥麥提依明家族的民族樂器店內民族樂器都是手工制作的,塔度爾、彈布爾、艾捷克有熱瓦普、胡西塔爾和手鼓等。這些樂器制造所需的原料有:梨、柏、核桃、桑、杏等木材,也有蛇皮、羊皮、駱駝骨、驢、羊以及黃牛角、牦牛和木角、清漆、土漆、金屬等配件。
3.2.1.7. 阿巴拜克熱介紹:熱瓦普有七根弦,選用不同材質制作出來的樂器在音質上也會有不同。制作一把熱瓦普一般用時15天左右,好的起碼要用一個月時間。熱瓦普也是維吾爾族中比較普遍的樂器之一,在南疆地區更為多見,常常與其他樂器一起為歌舞伴奏,也做也用作獨奏和合奏。喀什的熱瓦普琴身、琴干和琴頭上以獸骨鑲嵌出美麗而豐富的民族圖案,既是民族樂器又是精致的工藝品。
3.2.1.8. 維吾爾民族樂器種類齊全,吹、拉、彈、打,應有盡有;且制作工藝很高,它們既是樂器,又是工藝品;同時由來已久,具有豐富的歷史底蘊,是維吾爾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2.2. 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
3.2.2.1. 采訪地點:喀什高臺民居
3.2.2.2. 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而興起,其間不斷發展創新,一直流傳至今。它以手口方式傳承,沒有詳細的文字記錄。現喀什市古則爾社區下屬的闊子其亞爾比西居民區是世世代代從事土陶作業的地方。這里的土壤為粘土,是制陶的重要原料。土陶制作者即利用這種粘土制陶,不經任何加工,不添加配料,以水和泥制成器血狀,再涂以不同顏色,燒成光澤美觀的生活用品。
3.2.2.3. 這些土陶器及其技藝是絲綢之路上東西方交流的物證,不少作品明顯帶有佛教文化的印跡,同時又有鮮明的阿拉伯風格,深入研究維吾爾族制陶技藝,可以幫助人們了解當年中西文化交流的情況。隨著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迅速發展,土陶器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得越來越少,致使品種驟減,如吐魯番就從百種減為數種,花色也由繁變簡。除花盆、花缸以外,土陶器基本退出了人們的生活。因為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土陶匠人大都閑置了祖傳手藝,年輕一代也無心學習和傳承傳統燒制技藝。資料顯示1949年前,喀什市闊子其亞爾比西居民區從事土陶手藝的匠人有一百多戶,如今僅剩11戶,其中工匠只有17人。面對這種形勢,必須迅速采取措施對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進行搶救和保護。
3.3. 實踐主題二:非遺進社區(植物拓印)
3.3.1. 實踐地點:阿拉爾桃源社區、阿圖什市幸福街道辦事處吾斯塘路社區
3.3.2. 項目背景:創造著大自然的生態環境美學,也書寫著傳統非遺技藝獨特魅力的植物拓印簡單來說就是將真實的植物形態通過捶打拓印到紙張、布匹或其他材料上來展現花草的脈絡。該技藝源于古代中國,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商朝時期,并于唐朝達到頂峰成為一種高度發達的藝術形式,被廣泛應用于繪畫、書法、刺繡和紡織品制作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優秀文化遺產。
3.3.3. 實踐過程:
3.3.3.1. 準備階段,社區工作人員積極配合,安排時間和場地、通知家長和孩子、組織活動工作。
3.3.3.2. 活動開始,團隊成員向孩子們詳細介紹了植物拓印的歷史淵源、材料準備、技巧要領以及實踐方法。讓孩子們知道這有趣的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技藝起源于中國,在孩子們心里種下文化自信的種子;讓孩子們了解實踐的操作對象;讓孩子們知道實踐操作要領和方法步驟。孩子們聽得很認真,他們從中了解到了許多新的不同于課堂上和書本上的有趣的東西知識。
3.3.3.3. 孩子們在問答環節踴躍發言。團隊成員耐心解答了孩子們的疑問,并告訴他們要認真感受樹葉的紋路,仔細觀察花瓣的顏色,用心體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引導他們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什么優秀,為什么長存不滅甚至歷久彌新,引導他們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有更深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3.3.3.4. 隨后,孩子們有序挑選了自己喜歡的各種形狀、顏色和紋理的花瓣、樹葉還有趁手的石頭。在心里勾勒出自己想要創造出的畫面,仔細設計、排列、布局,小心翼翼地粘貼,再配上有節奏的“咚咚咚”將真實植物的紋理、形態和顏色印到特殊的拓板——白色口罩上,切實體驗了植物拓印的過程。
3.3.3.5. 活動結束后,孩子們表示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表達了對植物拓印這種傳統手工藝術的喜愛之情。實踐團成員告訴孩子們,我國還有很多有趣且文化底蘊豐厚的非遺文化,但是當下面臨著諸多窘境,如傳承人逐漸老邁、原材料難尋、面向群眾的機會少等問題。孩子們積極表示原意做非遺文化的傳承人、傳播者。
4. 問題與建議
4.1. 與時代脫軌,難以適應新時代下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式。
4.1.1. 關于非遺,既要傳承又要創新,
4.1.2. 創新非遺傳承方式: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3D打印等,讓非遺項目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提高其吸引力。
4.1.3. 跨界合作:非遺傳承可以與現代藝術、時尚設計、影視產業等領域進行跨界合作,打造獨特的非遺產品,吸引更多年輕一代的關注和參與。跨界融合與創新設計,將非遺元素與現代文化藝術設計等領域進行跨界融合,創造出新的藝術作品,文化產品或時尚潮流,保持非遺項目的活力與吸引力。
4.1.4. 舉辦活動與展覽:定期舉辦非遺主題活動、展覽和演出,讓更多人了解、認識并參與非遺傳承。
4.2. 無利可圖,難以生存
4.2.1. 政策支持:政府應給予非遺傳承者一定的經濟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保障其基本生活,降低生存壓力。
4.2.2. 市場開發:加強對非遺產品的市場開發,通過線上線下渠道銷售,提高非遺產品的市場價值。
4.2.3. 培訓與教育:對非遺傳承者進行培訓,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市場意識,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環境。
4.3. 后繼無人。傳承人是非遺保護的重要載體。但是部分非遺社會認可度、職業傳承的參與熱情不高,還有一些傳承門檻較高,比如傳男不傳女、不外傳等。這導致非遺面臨著傳承斷裂、后續乏人的問題相當嚴重。
4.3.1. 教育普及:將非遺知識納入學校課程,讓孩子們從小了解和接觸非遺文化,培養他們對非遺的興趣和傳承意識。
4.3.2. 激勵機制:設立非遺傳承獎學金、獎勵制度,鼓勵年輕人投身非遺傳承事業。
4.3.3. 師徒傳承:鼓勵非遺傳承者招收學徒,通過師徒制傳承非遺技藝,確保非遺文化后繼有人。
5. 實踐總結
5.1. 艾德萊斯絲綢等一系列非遺,在一定區域內得到了宣傳,讓大眾了解了其輝煌的過去,豐厚的歷史底蘊以及眼下真實的處境,有利于非遺本身的存活、傳承和弘揚。
5.2. 孩子們在思考、敲打、拓染的過程中實現了美的啟蒙,體驗了動手的樂趣,有了對非遺文化的初步認識并產生興趣,在心里種下了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種子。
5.3. 實踐團隊同樣在這次活動中收獲頗豐。活動準備工作讓實踐隊成員更多的了解了我國非遺文化,增強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提高了社會實踐、團隊協作、組織領導等各方面能力。深刻理解了這類社會實踐活動對于身處窘境的非遺文化的存活和傳播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切實提高了自身的社會責任感。
5.4. 保護與傳承非遺項目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實踐團隊呼吁大家積極參與,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并為后代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努日阿米乃木·艾爾肯.談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 學術期刊, 2021,(7)
[2]劉徽.新疆傳統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研究[J].學術期刊,2022,(3)
[3]孫煜東.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工藝類照片的拍攝[J]. 學術期刊, 2022,(4)
作者:胡永信 來源:塔里木大學 胡永信
- 非遺薪火相傳——美育沁潤童心
- 本文介紹了塔里木大學團隊在新疆阿拉爾市、阿圖什市和幸福街道辦事處吾斯塘路社區開展的非遺進社區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隊通過實地調
- 09-05
- 以山楂為眼窺探鄉村振興之秘
- 一行八人,歷時十天,輾轉三地,感悟萬千。這是一場與山楂的邂逅之旅,也是一場精神文化的洗禮,更是一次看見世界另一面的契機——鄉村
- 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