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李豫)為了傳承中華傳統藝術、弘揚文化精髓、提高文藝素養,展示傳統之美,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的2023年暑期實踐團隊“粵韻新'因',藝彩非遺”以粵劇為主題展開了一次深入探索傳統藝術的魅力與傳承的實踐之旅。
戲劇是國家的精粹,而粵劇則以其熱情如火、纏綿悱惻的表演風格完美展示了中華大國的底蘊。青年學生們懷著敬意和熱愛,前往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建新路兆祥公園黃公祠內的廣東粵劇博物館。這是國內首家粵劇專題博物館,全館以動靜態相結合的展覽形式陳列著明清至當代的粵劇劇本、木魚書、海報、戲服、樂器、早期唱片等珍貴藏品,充分展示了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南國紅豆”的粵劇文化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風韻。

博物館的頭門,掛著“佛山”、“瓊花”的碩大燈籠;在它的拜亭中,高高懸掛著由書法家龐國鐘題寫的“瓊花會館”匾額。館內收藏保留了粵劇的文物資料,包括有粵劇磁帶、粵劇劇本、粵劇服飾以及具有代表意義的“紅船”模型。館內精致的服飾讓人贊嘆粵劇文化的精美,而保存的劇本詞文更讓人驚嘆它豐富的內涵。學生團隊在博物館中采訪了一位粵劇愛好者,當被問到為什么對粵劇產生興趣時,她說:“吸引我的首先是粵劇的華麗服飾,還有劇情。它的劇情通常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傳承,而且那些唱腔都非常富有詩意,現代文化相較于粵劇往往相差甚遠!” 深切的表達了“南國紅豆”的粵劇文化豐富的內涵對于現代人的吸引力
第二日,學生團隊前往廣東開平市參觀了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的故居。
紅線女,原名鄺健廉,是廣東開平人,也是著名的粵劇藝術大師和粵劇紅派表演藝術的創始人。她的音域寬廣,嗓音清脆中見圓潤、明亮中帶醇厚,她在繼承粵劇傳統唱腔的基礎上,還吸收了其他劇種乃至曲藝、西洋聲樂的演唱技巧,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紅腔(又稱女腔)”。紅線女以其卓越的表演技巧和對粵劇的深入研究而聞名,她的故居成為了對這位藝術家的紀念和傳承。
“這臺鋼琴是紅老師在家中教導學生們時所使用的,而紅老師呢也會將它用作拜師儀式中的見證”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家居時提及。館內的講解員講到,紅老師會將自己的學生接到家中同吃同住,言傳身教,她教的不僅僅是粵劇的演唱技巧,更是粵劇的傳承精神,F在,紅線女故居作為粵劇傳播的源泉,充滿了粵劇與現代文化、科技的相結合,展示了粵劇與滑板設計的碰撞、粵劇與游戲的結合、粵劇與影視的融合。粵劇與現代社會文化相融合,使得粵劇有了新的展現,讓粵劇文化傳播更廣泛。這種新奇的結合讓人對粵劇產生更深的興趣。在故居中,陳列了紅線女的畫像、書籍、收藏品等,展現了紅線女的個人魅力。學生實踐團在館內觀看了紅線女的演出資料,傾聽了館內工作人員對紅線女生平事跡的講述,感受到了紅線女藝術生涯的輝煌和傳承的歷史見證。
此外,學生們還參觀了粵劇藝術博物館和廣東粵劇院,探尋粵劇藝術的演變和發展。他們在粵劇藝術博物館內欣賞了大量珍貴的粵劇文物和資料,深入了解這門古老藝術的豐富內涵和傳統美學。在粵劇院的劇場內,學生們觀看了一場經典的粵劇演出,欣賞了傳統戲曲的唱腔、表演和舞臺藝術。他們沉浸在劇情中,感受到了粵劇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表演藝術家的精湛技藝。
為了進一步了解大眾對粵劇的認知與感受,學生們制定了調查問卷,并在粵劇演出現場和景區派發。問卷涵蓋了觀眾對粵劇的了解程度、喜好度以及對傳統藝術傳承的看法。通過問卷調查,學生們收集到了許多有價值的數據和觀眾反饋,為粵劇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
學生實踐團還采訪了廣東粵劇院的工作人員,詢問了關于劇院傳承和創新的問題。工作人員表示,他們目前主要以傳統劇目為主,因為傳承是非常重要的。他們深入學習經典作品,并將其傳承下去。同時,他們也在努力創新,撰寫新的劇本,探索新的題材,并將其融入電影和動漫等領域。他們注重傳承和創新,堅守傳統的經典作品,同時不斷嘗試新的創新作品。近年來,廣州深耕粵劇電影領域,通過藝術與科技的融合,讓粵劇在大銀幕上綻放光彩。
通過這次實踐活動,學生們對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們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見識到了粵劇的進步,深切感受到傳承粵劇文化的責任與使命,對粵劇的傳承與推廣充滿了決心。這次實踐活動的舉辦為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粵劇提供了機會,也為粵劇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