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今,在中國五千年歷史的長河中,戲曲為傳統藝術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戲曲藝術在表現形式及內容上對于中國傳統藝術文化有著巨大的價值意義。廬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廬劇等安徽地方劇種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猛烈的沖擊。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廬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實踐小分隊前往了合肥市,主要通過實地調研和調查問卷的形式,深入探索廬劇的傳承與發展情況。
實踐的第一站,我們來到了安徽省文化館,在館中我們參觀了關于廬劇的劇服、道具、歷史,讓我們深入了解了關于廬劇的一些知識。廬劇是安徽省地方傳統戲劇在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又稱倒七戲、小倒戲、小戲、花籃戲等。主要代表曲目有《休丁香》《秦雪梅觀畫》《玉簪記》《雙絲帶》等。館內陳列的廬劇文化道具上面的花紋精致優雅,十分美麗。不僅僅局限于廬劇,我們還目睹了安徽其他非遺文化,感受到來自廬劇和非遺的精致與魅力。
第二站,我們實踐隊員來到了合肥市廬劇院,合肥市廬劇院是一座廬劇劇種的領軍院團,并且那天也正好是合肥廬劇院建院70周年,不少廬劇愛好者前來感受廬劇的韻味。同時我們也采訪了廬劇院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向我們闡述了廬劇的起源和發展,為我們科普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及臉譜的知識,讓我們了解了廬劇的發展現狀及進一步的發展方向。之后我們也在廬劇院里看到了廬劇表演,感受到了非物質文化的沖擊力。為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更應投入其中,為文化傳承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這一戲曲藝術瑰寶繼續煥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最后,我們團隊對此次活動的調研結果進行了整理,并對如何傳承和發展廬劇進行了討論,得出以下三條結論。
一、廬劇的發展應該以地方特色為基礎,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二、著力培養廬劇人才,建立廬劇研究隊伍。
三、設立廬劇發展基金會,并將廬劇作為地方特色文化進行產業化經營。
通過此次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們對廬劇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對廬劇在新時代下的傳承與發展途徑有了更深層次的體會,也對廬劇發展的未來有了更多的感悟。在新媒體和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廬劇需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爭取在傳承中發展,發展中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