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皮影戲以其精美的驢皮雕刻藝術、韻味獨特的樂亭影調戲腔和精湛的操縱技藝,成為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瑰寶,但仍然面臨著傳承人老齡化,觀眾群體萎縮等多重挑戰。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團隊將通過實地調研,學習皮影戲的制作工藝與表演技藝,探索傳統非遺的創新性發展。
8月25日,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影述四方”社會實踐團全員集合,并為后續兩天的學習做了充足的準備,團隊成員都希望能夠滿載而歸,并將學到的技能傳授給小朋友們。
實地探索,學習皮影文化
8月26日,“影述四方”社會實踐團來到了河北省唐山市王秀明皮影傳承工作室,我們拜訪了河北省省級皮影戲傳承人——王秀明老師。
圖1隊長與王秀明老師合影
王秀明老師在關于做皮影作品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詣,她向我們介紹了制作皮影的八大步驟,分別是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上色,固色,綴結。她耐心地帶著我們一步一步按照步驟完成整個制作流程,其中最具有特點的過程就是鏤刻和上色這兩個步驟,對于手藝人的技術有著很高的要求。我們也深深地體會到制作過程的不易。
圖2王老師親自教東秦學子做皮影
親身體驗,感悟皮影之美 次日,我們實踐團又來到老師工作室學習制作皮影技術。王老師讓我們試著親自完成一個皮影作品,我們剛開始的手法非常生疏,前期步驟就弄了特別長時間。但是我們實踐團成員都不想浪費這樣一個寶貴的機會,所以我們相互鼓勵,不斷請教老師,最終做出了我們自己的皮影作品。
圖3團隊成員嘗試做皮影
最后老師告訴我們,能夠讓她一直堅持傳承皮影文化的原因就是熱愛!皮影戲能夠給她帶來強烈的情緒價值,她覺得能夠從事自己喜愛的行業是件很難得的事情。
收獲滿滿,傳授皮影知識 在唐山的這兩天我們收獲滿滿。我們團隊在王秀明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到了正宗的唐山皮影戲。但是我們的目的不僅僅是學習皮影文化,而是要在我們的能力范圍之內,將正宗的皮影文化傳遞給孩子們。所以我們決定返回秦皇島,將習得的皮影知識傳授給祖國的花朵,為我國非遺傳承事業做出更多力所能及的貢獻。
圖4團隊成員的皮影作品
結束兩天的唐山皮影戲學習之旅后,“影述四方”社會實踐團帶著滿滿的感悟與收獲,在8月28日返回秦皇島,并為29日的皮影文化推廣活動做準備。
8月29日,實踐團走進秦皇島市在水一方社區,舉辦了一場題為“執皮影長卷,承千載遺風”的皮影文化推廣活動。
圖5“影述四方”社會實踐團走進社區
自編自演,傳遞皮影魅力 實踐團成員提前剪裁牛皮、打磨竹簽,自編自演《西游記》“三打白骨精”與《哪吒鬧海》“龍宮斗敖丙”兩段經典皮影短劇。幕布亮起,孫悟空金箍棒翻飛、白骨精瞬間易容,哪吒腳踏風火輪、混天綾攪動東海,燈光將透雕牛皮染成流動的火焰。孩子們圍坐臺前,目不轉睛,小拳頭攥得緊緊的;每到高潮處,驚嘆聲此起彼伏,仿佛自己也躍入光影之中。他們圍著幕布探頭探腦,躍躍欲試,爭著摸一摸“筋斗云”與“乾坤圈”,在光影交錯間真切感受到皮影文化的恒久魅力。觀看完皮影戲后,一些小朋友表示想要學習制作皮影作品,這也正是我們舉辦活動的目的和初衷。
親力親為,教授皮影制作 首先,實踐團隊長王鑫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為孩子們梳理皮影戲的發展脈絡,講述皮影戲在唐宋時期的興盛、清代的廣泛傳播,讓孩子們了解這門古老藝術跨越千年的傳承故事。
圖6實踐團成員教孩子們制作皮影作品
然后,實踐團成員們將提前準備好的彩筆、紙板等材料分發給小朋友們,并且分步指導小朋友們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并制作簡易皮影,孩子們專注投入,用顏料賦予影人鮮活色彩,親手打造出屬于自己的皮影作品。過程中,實踐團成員耐心答疑,讓孩子們在實踐里感受傳統技藝的精巧。
制作完成后,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拿起皮影,在實踐團成員搭建的簡易皮影戲臺上進行表演。他們一邊操縱著皮影,一邊模仿著戲中的角色對話,雖然表演略顯稚嫩,但那份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卻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臺下的小觀眾們也看得津津有味,紛紛為臺上的小伙伴們鼓掌加油。
圖7孩子們用親自做的皮影作品表演
越來越好,展望皮影未來 當孩子們的小手握住制作皮影的工具,他們便從文化的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這種參與,讓非遺走出了歷史的典籍,詮釋了傳承的真諦——讓古老藝術在當代生活中找到新的生長點。
圖8孩子們的皮影作品
實踐團舉辦的活動不僅在他們心中種下了文化的種子,也讓大學生團隊進一步認識到我們不僅是非遺的傾聽者和學習者,更應該成為積極的傳播者與啟蒙人。正如團隊負責人所說:“我們希望皮影不只是一件擺在博物館里的遺產,而是活在一代代人手中的光芒。”
這場跨越城際、連接代際的實踐,不僅深化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價值認同,也展現了青年一代在文化傳承中的擔當與創意。我們用手中的皮影和心中的熱忱,傳遞著一個清晰的信號:非遺的未來,正在被更多年輕人握在手中!
作者:韓兆恩 單位: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經濟學院“影述四方”社會實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