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大“薪火新聲”實踐團走進北大紅樓:在百年舊址中解碼“青春向黨”的精神密碼
來源: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薪火新聲·紅色青研團
7月10日早晨,北京突降大雨,豆大的雨點砸在北大紅樓的紅磚墻面上,濺起細碎的水花。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薪火新聲·紅色青研團”的7名成員撐著傘,踩著積水走進五四大街29號。沒有講解員引導,她們收起濕漉漉的雨傘,沿著“近代中國的覺醒之路”指示牌,開始了這場“青春向黨”紅色教育專項實踐的自主研學活動。雨水打濕的展窗玻璃上,百年前的史料與青年們的倒影重疊,一場關于理想與擔當的對話,就在這潮濕的空氣中悄然展開。
一、雨打窗欞:在史料里讀懂覺醒的力量
“這組1921年以前的中國近代工廠統計表,民族資本工廠占比才23%。”剛走過“近代中國的屈辱與抗爭”展區,統計學專業的孫皖晴就指著玻璃展柜里的泛黃表格停下腳步。她說:“外資和官僚資本占了近八成,難怪課本里說那時候的民族工業‘夾縫求生’。”她抬頭時,眼鏡片上還沾著雨霧,“我們專業做數據分析時總說‘數據會說話’,今天才算明白,這些數字背后是真真切切的國弱民窮的體現啊。”
相鄰展柜里,《辛丑條約》影印件上“賠款白銀4.5億兩”的黑色宋體字,在頂燈照射下格外刺眼。國際貿易專業的隊長閆心怡用指尖在玻璃上輕輕劃過那串數字:“專業課講過近代不平等條約對貿易的影響,但親眼看到這行字,才懂得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她從背包里翻出紙巾,擦了擦被雨水打濕的筆記本,寫下:“1901到1915,14年里,從《辛丑條約》到《新青年》創刊,是中國人從絕望里找出路的14年。”
穿過“甲午風云”展區,“新文化運動”板塊的展品漸漸清晰。墻上“新青年八大編輯”的黑白群像中,陳獨秀、李大釗的目光沉靜而堅定。工商管理大類的李思穎站在陳獨秀名言展板前,指著那句“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反復默讀:“以前很早就在課本里背這句話,只覺得是句漂亮話。今天站在這兒才想明白,那時候的青年讀它,就像在黑夜里看到了光。”她從口袋里摸出筆,在展柜下方的訪客留言本上寫下一行字,筆鋒有些用力:“百年后的青年,他們終于來了。”
二、展柜前的駐足:在細節里觸摸歷史溫度
“這邊有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新知識女性介紹!”統計學專業的余妍在拐角處招手,聲音帶著發現的驚喜。展柜里的《婦女雜志》影印本上,“女子需先得知識與經濟獨立”的鉛字已經模糊,卻讓同為女性的梁靜茹愣了許久:“總覺得‘男女平等’是天生就有的,原來秋瑾、呂碧城她們那時,連‘上學堂’都要和舊習俗爭。”她掏出手機拍下頁面,“我們學統計的女生,更得在數據領域做出樣子來。”
轉過彎,五四運動群像雕像突然出現在眼前。12尊青銅塑像或振臂高呼,或低頭疾書。隊長閆心怡指著其中一尊最年輕的雕像:“說明牌上寫他才19歲,和我們差不多大。”她抬手抹了把臉上的雨水,“那時候的青年靠游行、演講救中國,那我們現在能做什么?”
“用專業本事!”統計學專業的張熙元接過話頭,手指無意識地敲著展柜,“我們正在做的紅色教育調研,用數據統計年輕人對紅樓歷史的了解程度,比喊口號實在。”工商管理大類的袁子茗蹲下身,拍了張雕像底座的銘文:“還能搞點紅色文創,用我們學的營銷學知識出去,讓同齡人愿意主動來看。”7個人圍著雕像站成一圈,討論聲混和著窗外的雨聲,像一場跨越百年的接力。
在“馬克思主義傳播”展區,1920年版《共產黨宣言》影印本被雨水打濕的展窗映得有些模糊。孫皖晴掏出紙巾,小心翼翼地擦了擦玻璃:“課本說這是‘改變中國的小冊子’,今天才懂,它能被青年搶著讀,是因為說出了大家最想要的——民族能獨立,老百姓能過好日子。”
三、雨停時刻:把紅色印記刻進實踐里
走出紅樓時,雨突然停了。太陽從云縫里鉆出來,給紅磚墻鍍上一層金邊。7個人在門口的臺階上坐下,甩了甩雨傘上的水,翻看著手機里的照片:李思穎拍的《新青年》封面,袁子茗錄的工廠統計表視頻,閆心怡和五四運動雕像的合影,孫皖晴、余妍、張熙元、梁靜茹在“新知識女性”展區的討論畫面……
“來,合張影!”不知是誰喊了一聲,大家立刻起身,在紅樓門口站成兩排。背后的紅磚墻經雨水沖刷后格外鮮亮,鏡頭定格時,大家整整齊齊,留下了寶貴的參觀剪影 。
“今天最大的收獲,是懂了“紅色”不只是顏色。”閆心怡把合影發到群里,“是一代代青年真干實事的勁兒”。
陽光把7個人的影子拉得很長,與紅樓的影子交疊在一起。回頭望時,雨后的紅樓在暮色里格外沉靜,仿佛在目送這群年輕人。就像陳獨秀在《敬告青年》里寫的:“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此刻,北林大“薪火新聲”實踐團的成員們,正帶著這場雨中的收獲,準備把紅色的種子種進專業實踐的土壤里。
據悉,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薪火新聲·紅色青研團”將以此次北大紅樓參觀為起點,未來將深入北京多地紅色場館,開展多項不同系列活動。團隊將發揮工商管理、國際貿易、統計學專業優勢,讓百年紅色基因在新時代有新表達。正如她們所踐行的:“站在前人肩膀上,既要看見歷史,更要造出未來——這才是‘青春向黨’該有7月10日早晨,北京突降大雨,豆大的雨點砸在北大紅樓的紅磚墻面上,濺起細碎的水花。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薪火新聲·紅色青研團”的7名成員撐著傘,踩著積水走進五四大街29號。沒有講解員引導,她們收起濕漉漉的雨傘,沿著“近代中國的覺醒之路”指示牌,開始了這場“青春向黨”紅色教育專項實踐的自主研學活動。雨水打濕的展窗玻璃上,百年前的史料與青年們的倒影重疊,一場關于理想與擔當的對話,就在這潮濕的空氣中悄然展開。
一、雨打窗欞:在史料里讀懂覺醒的力量
“這組1921年以前的中國近代工廠統計表,民族資本工廠占比才23%。”剛走過“近代中國的屈辱與抗爭”展區,統計學專業的孫皖晴就指著玻璃展柜里的泛黃表格停下腳步。她說:“外資和官僚資本占了近八成,難怪課本里說那時候的民族工業‘夾縫求生’。”她抬頭時,眼鏡片上還沾著雨霧,“我們專業做數據分析時總說‘數據會說話’,今天才算明白,這些數字背后是真真切切的國弱民窮的體現啊。”
相鄰展柜里,《辛丑條約》影印件上“賠款白銀4.5億兩”的黑色宋體字,在頂燈照射下格外刺眼。國際貿易專業的隊長閆心怡用指尖在玻璃上輕輕劃過那串數字:“專業課講過近代不平等條約對貿易的影響,但親眼看到這行字,才懂得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她從背包里翻出紙巾,擦了擦被雨水打濕的筆記本,寫下:“1901到1915,14年里,從《辛丑條約》到《新青年》創刊,是中國人從絕望里找出路的14年。”
穿過“甲午風云”展區,“新文化運動”板塊的展品漸漸清晰。墻上“新青年八大編輯”的黑白群像中,陳獨秀、李大釗的目光沉靜而堅定。工商管理大類的李思穎站在陳獨秀名言展板前,指著那句“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反復默讀:“以前很早就在課本里背這句話,只覺得是句漂亮話。今天站在這兒才想明白,那時候的青年讀它,就像在黑夜里看到了光。”她從口袋里摸出筆,在展柜下方的訪客留言本上寫下一行字,筆鋒有些用力:“百年后的青年,他們終于來了。”
二、展柜前的駐足:在細節里觸摸歷史溫度
“這邊有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新知識女性介紹!”統計學專業的余妍在拐角處招手,聲音帶著發現的驚喜。展柜里的《婦女雜志》影印本上,“女子需先得知識與經濟獨立”的鉛字已經模糊,卻讓同為女性的梁靜茹愣了許久:“總覺得‘男女平等’是天生就有的,原來秋瑾、呂碧城她們那時,連‘上學堂’都要和舊習俗爭。”她掏出手機拍下頁面,“我們學統計的女生,更得在數據領域做出樣子來。”
轉過彎,五四運動群像雕像突然出現在眼前。12尊青銅塑像或振臂高呼,或低頭疾書。隊長閆心怡指著其中一尊最年輕的雕像:“說明牌上寫他才19歲,和我們差不多大。”她抬手抹了把臉上的雨水,“那時候的青年靠游行、演講救中國,那我們現在能做什么?”
“用專業本事!”統計學專業的張熙元接過話頭,手指無意識地敲著展柜,“我們正在做的紅色教育調研,用數據統計年輕人對紅樓歷史的了解程度,比喊口號實在。”工商管理大類的袁子茗蹲下身,拍了張雕像底座的銘文:“還能搞點紅色文創,用我們學的營銷學知識出去,讓同齡人愿意主動來看。”7個人圍著雕像站成一圈,討論聲混和著窗外的雨聲,像一場跨越百年的接力。
在“馬克思主義傳播”展區,1920年版《共產黨宣言》影印本被雨水打濕的展窗映得有些模糊。孫皖晴掏出紙巾,小心翼翼地擦了擦玻璃:“課本說這是‘改變中國的小冊子’,今天才懂,它能被青年搶著讀,是因為說出了大家最想要的——民族能獨立,老百姓能過好日子。”
三、雨停時刻:把紅色印記刻進實踐里
走出紅樓時,雨突然停了。太陽從云縫里鉆出來,給紅磚墻鍍上一層金邊。7個人在門口的臺階上坐下,甩了甩雨傘上的水,翻看著手機里的照片:李思穎拍的《新青年》封面,袁子茗錄的工廠統計表視頻,閆心怡和五四運動雕像的合影,孫皖晴、余妍、張熙元、梁靜茹在“新知識女性”展區的討論畫面……
“來,合張影!”不知是誰喊了一聲,大家立刻起身,在紅樓門口站成兩排。背后的紅磚墻經雨水沖刷后格外鮮亮,鏡頭定格時,大家整整齊齊,留下了寶貴的參觀剪影 。
“今天最大的收獲,是懂了“紅色”不只是顏色。”閆心怡把合影發到群里,“是一代代青年真干實事的勁兒”。
陽光把7個人的影子拉得很長,與紅樓的影子交疊在一起。回頭望時,雨后的紅樓在暮色里格外沉靜,仿佛在目送這群年輕人。就像陳獨秀在《敬告青年》里寫的:“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此刻,北林大“薪火新聲”實踐團的成員們,正帶著這場雨中的收獲,準備把紅色的種子種進專業實踐的土壤里。
據悉,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薪火新聲·紅色青研團”將以此次北大紅樓參觀為起點,未來將深入北京多地紅色場館。團隊將發揮工商管理、國際貿易、統計學專業優勢,讓百年紅色基因在新時代有新表達。正如她們所踐行的:“站在前人肩膀上,既要看見歷史,更要造出未來——這才是‘青春向黨’該有的樣子。
實踐報告推薦
- 青春執筆,繪就成渝老舊社區煥新圖景
-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五周年的時代語境下,城市老舊居民區的更新迭代,既是關乎民生溫度的“里子工程”,更是賦能區域協同發
- 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