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科學考察探險協會的12名骨干隊員,在指導老師柴松的帶領下,深入云南瀘沽湖大落水村,通過走訪民宿經營者、村干部、及年輕一代摩梭人,探尋摩梭文化在現代化浪潮中的生存現狀。隊員們不僅記錄下摩梭人的生活圖景,更在與不同群體的深度對話中,感受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碰撞的溫度。
作為瀘沽湖旅游開發的核心村落,大落水村的摩梭文化呈現出傳統與變遷交織的復雜面貌。隊員們在走訪中發現,以“祖母屋”為核心的居住體系仍維系著母系社會的精神內核——屋內“回”字形結構、男柱女柱與火塘的布局,既象征著性別分工,又承載著祭祀、議事等功能,正如文化傳播者格則多杰所說,“母屋是全家的中心,火塘是一切精神的依靠”。但為適應旅游需求,部分母屋已改造為民宿,僅保留核心結構。走婚習俗的演變更令隊員印象深刻:根據訪談所得數據,1965年走婚比例為64%,1995年回升至88%,顯示文化回歸的韌性;而如今年輕一代更多選擇結婚或“走婚+領證”模式,既回應外界對“自由婚戀”的誤解,也折射出對情感安全感的新需求。
圖為科考隊員訪談摩梭文化傳承人格則多杰 萬宇涵攝
旅游業的雙面影響在村中尤為顯著。隊員們在與民宿老板楊阿姨交流時得知,村民通過開民宿、參與篝火晚會實現了收入提升,道路、排污等基礎設施也顯著改善;但摩梭族民宿經營者陳永中的話讓隊員們揪心:“以前建房子全村人幫忙,現在大家更看重個人利益”,商業化不僅讓篝火晚會淪為表演,更沖擊著摩梭人“集體主義”的傳統觀念。語言傳承的困境同樣觸目:孩子們在學校說普通話,回家后不愿用摩梭語交流,正如澤禮達史所擔憂,“20歲以下年輕人的本族語言流利度明顯下降”。
圖為科考隊員訪談在民宿打工的本地年輕人 郭世懿攝
圖為科考隊員訪談民宿老板 郭世懿攝
不同群體對文化傳承的態度差異,讓隊員們看到了矛盾與希望。老一輩如格則多杰呼吁全力保護文化本真,擔憂年輕人外出導致人才流失;而年輕一代如大學生甲初拉木則認為,“出去開闊眼界再回來,才能更好地活化傳統”。摩梭人博物館通過文創開發、研學活動吸引青年參與的實踐,更讓隊員們感受到文化傳承的創新可能。
圖為科考隊員在摩梭人博物館合影 郭世懿攝
隊員們在考察中深切體會到,摩梭文化的魅力,正在于它在堅守與調適之間的生命力。此次考察不僅讓隊員們深入理解了摩梭文化的復雜現狀,更引發了對“如何在發展中守護傳統”的集體思考,為探索文化傳承與現代化的平衡之道提供了鮮活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