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高校學業倦怠調研——中南大團隊探尋深層誘因
2025年7月5日-7月20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業倦怠調研團隊在王瑄、韓愛華兩位老師的指導下,正式開啟了一場針對大學生學業倦怠問題的探索之旅。團隊深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工程大學、武漢職業學院三所高校,運用多元研究方法,力求精準揭示大學生學業倦怠的形成機制,為高校制定科學有效的干預策略提供堅實依據,助力營造更優質的高校教育生態。截至目前,團隊共回收有效問卷143份,初步勾勒出武漢地區高校學生的學業狀態畫像。
調研團隊首先走進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圖書館的自習區域,向同學們發放問卷并說明問卷填寫要求。問卷內容涵蓋了“你是否經常在完成學業任務時感到力不從心”“面對學業壓力,你是否有過逃避學習的念頭”等多個問題,旨在全面了解學生在學業過程中的真實感受和狀態。填寫者紛紛表示:問卷內容豐富且有針對性,精準對應了當下面臨的困惑與問題。
團隊繼續前往武漢工程大學和武漢職業學院,在校園里有序開展類似的問卷發放與填寫工作。團隊在后續回收整理問卷時發現:三所高校數據顯示,25.87%的受訪者認為“學習/工作使我情緒低落”,27.97%的人“在學習/工作中感到挫敗”。這種因過度競爭導致的內卷壓力在大學生群體中較為普遍,已成為影響學業狀態的重要因素。
為確保數據的全面性和準確性,團隊采用了“多源數據三角驗證”方法。除了發放問卷獲取學生的主觀感受外,還積極收集課堂出勤率、圖書館門禁頻次等客觀行為數據。在武漢工程大學的數據整理現場,團隊成員發現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有位同學在問卷中自述學習狀態良好,但其在線學習平臺的活躍度卻連續兩周低于平均值,出現“言行不一”的現象。分析結果表示,這種主觀報告與行為表現相分離的情況,反映出學生在學業認知和行為上可能存在矛盾,也為我們深入探究學業倦怠的內在本質提供了新的方向。
問卷調研呈現了大學生學業倦怠的初步表象,而為了進一步挖掘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團隊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了半結構化訪談。訪談提綱圍繞“學習動力”“情緒體驗”“外部期待”“時間分配”四個核心節點展開。經兩輪編碼,最終形成三條主線:家庭期待與個人興趣錯位、課程供給與學習需求錯位、評價單一與成長多元錯位。
團隊首先前往武漢職業學院,與各年級學生展開了深入交流。其中一位受訪學生提到:“高考成績低于預期后,父母把全部希望壓在專升本上,希望能通過專升本‘爭口氣’。可我對現在的專業實在提不起興趣,每次沒學好就覺得特別對不起他們。”在后續的訪談分析中發現,類似這種因家庭期望與自我認知產生沖突而引發的羞恥感,在訪談中多次被提及。這一現象與團隊前期提出的“制度壓力-文化情感”雙維驅動模型的部分假設相契合。該模型認為,大學生的學業倦怠不僅受到學校教育制度、評價體系等制度壓力的影響,還與家庭文化、社會情感等文化情感因素密切相關。
通過進一步訪談不同年級和專業的學生,團隊發現學業倦怠的表現和成因存在一定差異。不同年級學生的表現和原因不盡相同,大一新生剛從高中步入大學,面臨著學習方式、生活環境的巨大轉變,部分學生因無法適應新環境而產生焦慮和倦怠情緒;大四學生則面臨就業、畢業論文等現實壓力,對未來感到迷茫和擔憂,進而影響學業狀態。
此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業倦怠調研團隊的跨校調研活動,通過問卷數據與學生訪談的相互印證,已初步勾勒出武漢地區部分高校學生學業倦怠的表征與深層誘因。研究發現表明,學業倦怠不僅與學業制度、課程壓力相關,更深刻受到同輩競爭氛圍、家庭期望、個人興趣匹配度以及不同學習階段特有挑戰等多重因素的交織影響。這些分析,為高校更有針對性地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優化教學管理與支持體系提供了實證依據。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相信能夠為有效破解大學生學業倦怠難題、優化高校教育生態提供有效建議,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
實踐報告推薦
- 鷺吟漳月赴下坂 首周籌備筑根基
- 7月21日,廈門大學嘉庚學院“鷺吟漳月,筆耕春山”鷺萌芽志愿者隊漳州隊抵達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下坂村,正式啟動暑期“三下鄉”社
- 2025-08-03
- 解密短小桿菌的危害―流感嗜血桿菌
- 流感嗜血桿菌是一種常見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因最初被誤認為是流感的病原體而得名,后來證實其與流感病毒無關,但該名稱一直沿用至
- 2025-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