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廈門大學嘉庚學院“鷺吟漳月,筆耕春山”鷺萌芽志愿者隊漳州隊抵達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下坂村,正式啟動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截至7月27日,支教隊用一周時間高效完成環(huán)境優(yōu)化、招生宣傳與教學研討等前期籌備工作,為后續(xù)開展課堂教學和鄉(xiāng)村服務打下堅實基礎,在青山環(huán)繞的村落里,播下了知識與希望的種子。
初抵鄉(xiāng)村:整理環(huán)境,搭建支教陣地
頂著極端天氣的考驗,支教隊員于7月21日中午順利抵達下坂村。村黨支部書記代表全體村民對支教隊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村婦聯主任李志風與老年協會會長李小華詳細介紹了村內孩子家庭情況及生活區(qū)域分布,為支教隊快速融入當地提供了重要支持。

圖為隊員們整理布置的教室。林子旻 供圖
抵達村內舊村部后,支教隊隊長游樂欣迅速部署分工,隊員們分組開展行李搬運、場地清潔、床板安裝及教學物資整理等工作。從雜亂的空房間到整齊擺放著課桌椅、配備多媒體投影儀的臨時教學點,僅用半天時間便完成了教學空間從“0到1”的改造。村老年協會會長在查看改造后的場地時點贊:“這些年輕人能吃苦、效率高,把舊村部收拾得比家里還整潔!”團隊協作的默契與踏實肯干的作風,成為隊員們留給村民的第一印象。
走村入戶:招生宣傳,聯結鄉(xiāng)土情誼
7月22日清晨,伴著山間晨霧,隊員們兩兩一組開始逐戶走訪招生。為確保不讓一個適齡孩子錯過學習機會,支教隊同步采取線上村民微信群通知、線下村部廣播宣傳、張貼海報及入戶講解等多種方式,向家長們介紹趣味實驗、科普地理、特色舞蹈、藝術手工等課程內容。“順著這條路走,老李家有個上小學的娃,你們去看看!”走訪中,村民們的熱情指引讓隊員們倍感溫暖。截至首周結束,支教隊共招收入學學生55名,覆蓋7至13歲年齡段,并通過微信平臺建立家長溝通群,搭建起與當地家庭的緊密聯系。

圖為部分招生名單。游樂欣 供圖
深耕籌備:研討教學,打磨課程體系
教學質量是支教工作的核心。7月22日晚間,支教隊在村部教室召開首次教學研討會,隊員們圍繞課程設計、課堂模擬、問題應對等展開深入討論。“針對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問題,我們可以多設計互動游戲環(huán)節(jié)。”“科普課要結合當地農作物,讓孩子們更有代入感。”經過充分研討,團隊最終確定16門課程的教學大綱,涵蓋自然科學、人文藝術、趣味實驗等多個領域,形成“基礎課程+特色活動”的教學體系,并建立“每日課堂反饋+定期研討”機制,為后續(xù)教學質量提供保障。

圖為支教隊進行教學研討會。 郭獻中 供圖
調研啟動:設計問卷,初探鄉(xiāng)村需求
除教學籌備外,支教隊調研組同步啟動鄉(xiāng)村需求調研工作。隊員們走進村民家中、田間地頭,累計走訪上百戶村民,圍繞學生學習習慣、家庭教育觀念、信息化對鄉(xiāng)村教育的影響及對支教活動的期待等內容,完成調查問卷設計并試點發(fā)放。初步數據顯示,問卷信度較高,為后續(xù)精準開展支教服務、評估實踐效果積累了第一手資料。
初心赴使命,行動踐擔當
首周的實踐,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三下鄉(xiāng)”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青春與鄉(xiāng)土的雙向奔赴。在與村民的朝夕相處中,他們讀懂了鄉(xiāng)村對優(yōu)質教育的渴望;在場地改造的汗水里,他們錘煉了攻堅克難的擔當;在課程打磨的討論中,他們深化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作為高校學子參與鄉(xiāng)村振興的生動實踐,這支支教隊的行動既是對“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愿精神的踐行,也是青年一代扎根基層、服務社會的具體體現。接下來,隨著正式課程的開啟和特色活動的推進,隊員們將繼續(xù)以專業(yè)素養(yǎng)回應鄉(xiāng)村需求,用青春活力點亮孩子們的暑期生活。而這份在山間村落里生長的聯結,不僅會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的一抹亮色,更將成為青年學子理解國情、服務人民的深刻印記,讓知 識的力量與青春的擔當,在下坂村的土地上共同生長。
通訊員:郭獻中 游樂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