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嗜血桿菌是一種常見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因最初被誤認為是流感的病原體而得名,后來證實其與流感病毒無關,但該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它主要寄生在人類的呼吸道中,通常情況下不會引發疾病,但在免疫力低下時可能導致多種感染。
基本特性
- 形態與染色:呈短小球桿菌狀,無芽孢和鞭毛,多數菌株有莢膜,革蘭氏染色呈陰性。
- 培養特性:營養要求較高,需要在含有血液或血液成分的培養基上才能生長,在巧克力培養基上生長良好。

(流感嗜血桿菌在BAP平板上的菌落)
- 抵抗力:對環境抵抗力較弱,不耐熱,56℃加熱30分鐘即可被殺死,對常用消毒劑敏感。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感染者咳嗽、打噴嚏時排出的飛沫中含有病菌,健康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也可通過密切接觸傳播,如共用毛巾、餐具等。
易感人群
- 兒童:尤其是6個月至5歲的嬰幼兒,由于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容易受到感染。
- 免疫力低下者:如患有慢性疾病(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等)、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老年人等。
- 未接種疫苗的人群:缺乏相應的抗體保護,感染風險較高。
引發的疾病
- 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見的感染類型,包括中耳炎、鼻竇炎、肺炎、支氣管炎等。其中,中耳炎在兒童中較為多見,可出現耳痛、聽力下降等癥狀;肺炎則可能表現為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等。
- 侵襲性感染:雖然發生率相對較低,但后果較為嚴重,如腦膜炎、敗血癥、化膿性關節炎等。腦膜炎患者可能出現發熱、頭痛、嘔吐、頸項強直等癥狀,若治療不及時可能留下神經系統后遺癥。
預防措施
- 接種疫苗:接種流感嗜血桿菌疫苗(如Hib疫苗)是預防侵襲性感染的有效手段,建議按照免疫程序給兒童接種。
- 加強個人衛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飯前便后、接觸公共物品后;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捂住口鼻,避免飛沫傳播。
- 避免接觸感染者:盡量避免與流感嗜血桿菌感染者密切接觸,在疾病流行期間,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
- 增強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等,以提高自身免疫力。
治療方法
一旦感染流感嗜血桿菌,應及時就醫。治療主要采用抗生素,醫生會根據感染的部位和嚴重程度選擇合適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頭孢類抗生素等。對于嚴重的感染,可能需要住院治療,給予靜脈輸液、對癥支持治療等。
總之,了解流感嗜血桿菌的相關知識,做好預防措施,尤其是及時給兒童接種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如果出現相關癥狀,應及時就醫,以便盡早診斷和治療。(作者:張穩超,徐熔璐)

張穩超

徐熔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