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白茶故土 解碼共富基因
——嘉興大學"茗途尋跡"團隊安吉實踐紀實
2025年7月,一支由8名嘉興大學不同專業學生組成的實踐團隊,帶著檢測設備、攝像設備和鄉村振興問卷,懷揣著滿腔熱情,走進"中國白茶第一村"徐村灣村。這里既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也面臨著茶產業升級、文化傳承斷層等典型鄉村問題。
一、產業破局:從傳統種植到智慧茶業
在千道灣茶業公司的物聯網控制中心,團隊成員目睹了"數字茶園"的運作:土壤墑情監測系統每30分鐘更新數據,無人機巡航精準識別病蟲害區域。據企業負責人陳偉介紹,這套系統使農藥使用量降低40%,高端茶品比例提升至65%。
團隊重點調研了電商銷售困境。通過分析拼多多、抖音平臺數據發現,當地70%網店存在"重產品輕內容"問題。為此開發的《短視頻營銷工具包》包含:24節氣茶文化腳本模板、茶葉感官評價術語、消費者畫像分析模型等一系列網絡運營營銷措施。預期首期培訓覆蓋20家農戶及以上,助農賬號單條視頻播放量突破新高。
二、文化尋根:非遺活態傳承新路徑
在省級非遺傳承人李玉鳳的柴火灶前,隊員們用錄像設備記錄下了"殺青-揉捻-烘干"的全流程動作軌跡。這些數據將用于:建設全息投影教學系統、開發AR明信片掃碼看工藝、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等后續鄉村發展戰略。
更令人驚喜的是在村檔案館發現的1937年茶商賬簿,團隊據此研讀商討了"茶馬古道安吉段"商貿路線圖。將這個鄉村小鎮與歷史悠久的茶馬古道相連,這個新創意促使當地文旅局規劃"重走茶商路"沉浸式旅游項目,預計創造一批新的就業崗位。
三、生態密碼:綠色發展的技術賦能
通過對比2015-2025年衛星遙感圖,團隊繪制出《茶園生態演變圖譜》,統計得出包括生態隔離帶覆蓋率從12%增至31%、鳥類物種數恢復至47種、地表徑流氮含量下降28%等數據在內的生態系統發展趨勢。
基于以上數據,本團隊提出"碳匯交易"方案,將茶園碳排放與碳中和的協調統一以貨幣形式展現在我們眼前。首批200畝試驗茶園期望實現每噸CO₂當量80元的交易收益。這種將生態價值貨幣化的探索,可以為全國產茶區提供環保與商業結合的活力范本。
鄉村振興的漫漫征途,一代代年年輕力量帶來的不僅是方案,更種下了青年與鄉村持續對話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