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的號角聲中,青年學子正以行動踐行使命。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響應國家“百千萬工程”號召,廣東財經大學“鳳起清陽”實踐團于7月9日至12日,走進清遠市連州豐陽鎮的夏東村、大富頭村和梁家水村,開展為期四天的實地調研與幫扶行動,用青春智慧為古村發展注入新動能。
7月9日,“鳳起清陽”實踐團踏入夏東村,一片翠竹環抱,清溪潺潺,高山密林織就天然氧吧,四時氣候溫潤宜人之地。一場圍繞“生態保護與文旅融合”的實地調研就此展開。
團隊以特色民宿為起點,親身體驗當地村民渡河方式,深入生態林區并考察獨具特色的石頭畫藝術。測繪組成員攜帶專業設備,對村內3處天然水池進行了精確測量與數據采集。為后續水池及周邊空地的科學規劃提供關鍵依據。
此外,團隊還隨機采訪了當地村民。“我們這里空氣好、水好、環境好”陳姨如是說。然而,也有不少村民表示,受限于宣傳不足,夏東村秀美的山水風光“養在深閨人未識”,導致旅游業發展長期停滯。
(圖為實踐團采訪夏東村村民的過程)
針對夏東村“有好風景缺好客源”的發展瓶頸,團隊下定決心改變現狀,并在調研結束后迅速組織研討,為夏東村量身定制旅游業發展方案:線上啟動“云端推廣計劃”,拍攝古村風光宣傳片與趣味短視頻,計劃通過小紅書、抖音等平臺精準投放;線下依托測繪數據設計“豐陽鎮自駕游環線”,將夏東村設為核心節點,制作含景點概況的線路配圖;同步建議村委會開展“民宿服務+導游講解”兼職培訓,首批計劃培訓15名村民,既解決人手不足問題,又為村民增加收入渠道。
7月10-11日,實踐團來到大富頭村。這里鄰近粵北山區河流,灌溉水源充沛優質,為馬蹄種植創造了良好條件。
實踐團首站拜訪村書記,在其帶領下近距離觀摩馬蹄種植:分苗輕捻、插種穩落、護苗巧覆,村民們嫻熟的動作盡顯農事智慧。村民介紹,馬蹄種植需選避風向陽地,株距3-5厘米為宜,方能保障生長空間。采訪中,村民既為馬蹄這一特產驕傲,又有“近年客戶漸少,多靠熟人購買”的擔憂。
(圖為實踐團觀看村民種植馬蹄的過程)
團隊隨即與村委會座談,了解并梳理畝產量、銷售數據等,梳理出“宣傳弱、品牌缺、渠道窄”三大痛點。結合指導老師建議,提出“三鏈融合”方案:產業鏈延伸——推動建設馬蹄深加工工坊,開發馬蹄糕、馬蹄爽等即食產品;品牌鏈打造——設計“富頭馬蹄”吉祥物及禮盒包裝,注冊地理標志商標;供應鏈拓展——策劃參加中國農產品交易會,拍攝“從田間到舌尖”溯源宣傳片,搭建電商銷售平臺。目前,首支馬蹄種植紀錄片已拍攝完成,計劃在農產品展銷會上首播。
(圖為實踐團與當地村委會溝通的情景)
骨血里藏著星火,肩頭扛著理想。實踐團于7月12日上午踏上了對梁家水村實踐調研的征途,懷著崇敬之心先后探訪了梁家水烈士陵園與梁家水紅色革命文化展覽館。
途中實踐團隨機采訪幾位村民,他們熱情講述村莊變遷:昔日羊腸小道變身為整齊的混凝土大道,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新建房屋堅固美觀,生活質量與幸福度顯著提升。紅色革命展覽館的建成,更吸引眾多學校開展研學活動,既帶動旅游又傳播紅色文化。
(圖為實踐團采訪村民的過程)
下午,實踐團參觀紅色展覽館后發現,雖紅色資源豐富,但梁家水村紅色文旅項目推進稍顯滯后。針對現狀,實踐團制定“紅色研學升級計劃”:協助村委會設計“重走革命路”沉浸式體驗課程,包含烈士事跡情景劇、紅色知識競賽等環節;拍攝《梁家水紅色記憶》系列短視頻,在微信公眾號、視頻號連載,目前已完成3條素材拍攝;聯合鎮政府收集周邊學校研學需求,計劃推出“1日研學套餐”,涵蓋展覽館參觀、烈士故事宣講、農耕體驗等內容,預計每年可吸引2000余名學生參與。
(圖為實踐團在大富頭村的合照)
四天行程,三地故事。三下鄉雖止,青春之實踐未窮。此次實踐,“鳳起清陽”實踐團以腳步丈量土地,以智慧服務鄉村。實踐團將帶著對鄉土的熱愛與責任,持續講好鄉間故事,讓青春之力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綻放光彩。
圖文:“鳳起清陽”實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