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ㄍㄓ崋T:尹路寧 王守倩)“你們往墻上看,那面‘豐收圖’去年還是座快塌的老屋。”順著王進軍手指的方向,1800平方米的紅色壁畫在烈日下格外耀眼。7月20日,山東科技大學“青馬深耕情系鄉農”三下鄉實踐團走進后許家村,與村黨支部書記王進軍面對面,探尋一個小山村如何八年蝶變成為“全國文明村鎮”。
一、從“空殼村”到“股份村”后許家村是怎么發展的?
2017年,后許家村137戶村民全部加入棲霞市文凱果品專業合作社,成為廟后鎮第一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全入社村”。王進軍回憶:“當年村民把土地、老屋、現金折算成股權,最少的投了1000元,最多的投了整院老宅。年底第一次分紅,最多的拿了6000多元,空殼村一下子有了煙火氣。”
二、老屋變民宿,誰來經營?
針對同學最關心的問題,王進軍給出明確答案:“民宿由置業股份合作社統一流轉、統一改造,再反包給本村村民經營,收益按股量化到戶。”目前28套閑置農宅已變身精品民宿,現在最大接待量已經到了140多人。
三、小小洗衣房,暗藏著環保新利器?
王進軍書記回憶,過去村民習慣在河里洗衣,洗衣粉、皂液直排入溪,河水一度泛起白沫。為破解這一難題,村里將沿街幾間閑置老屋改造成“百衣百順”生態洗衣坊:室內通水通電,配齊洗衣機、搓衣臺,冬天不再刺骨,老人小孩都愿意來。洗衣污水統一接入新建管網,經酵素池分解后變成無臭液體,再泵上山間果園,水肥一體化滴灌果樹,洗衣廢水從此“洗”出甘甜櫻桃——昔日污染源,如今成了綠色循環的新起點。
王進軍書記最后跟我們說:“咱們后許家村的村民啊,這些年真的不容易。說實話,以前咱們村是實打實的一窮二白,就像你們看到的,山上的土地貧瘠,沒什么產出。但現在不一樣了,條件好起來了,老百姓心里都清楚這份變化的來之不易,特別懂得感恩。老百姓都是好老百姓。正是咱們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帶著大家一起干,再加上村里有這么多明事理、肯出力的村民,才一步步把后許家村變成了今天這模樣。”